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610
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

进入初秋,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然而,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以上,夏暑尚未完全消除,加上秋天雨水增多,湿、热依旧很“活跃”。所以,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季湿气阴邪加重,就可能出现湿气伤脾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的症状。“如果早秋脾伤于湿,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隐患。”张纾难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表现在“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痿者,肢体痿废不用,四肢尤重;厥者,四肢逆冷,阳气内郁,失于畅达。这些都是脾伤的表现。所以,如遇冬季受寒咳嗽,不仅要表散外寒,还应该注意是否为“秋伤于湿”的缘故,在治病保健方面还应做到“温化水饮,消除痰湿”。

睡觉时莫给风邪可乘之机

经历夏天的闷热,初秋的凉爽备受人们的喜爱,但有的人在睡觉时却延续了夏天的睡法,爱裸身睡觉,这就十分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专家说:“秋季早晚温差大,冷热无常,贼风往往会在夜间乘虚而入,那些睡觉不注意的人容易生病,比如有的人入睡喜欢贪凉开窗,醒来时才发现全身酸痛,疲乏无力,或因此而患咽炎、气管炎、面部神经麻痹等。”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要格外注意入睡前及时添加衣物、盖被预防风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849.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的相关文章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秋季气候多变要提防以下四种皮肤病。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

秋季养生警惕“秋伤于燥”

“秋伤于燥”多与“肺”脏相应,肺主皮毛,故有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的现象。 近来门诊不少患者普遍反映唇口舌咽干燥,手指甲周围皮肤干燥起皮。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喻嘉言曾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一篇指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秋分以后之燥,秋伤于燥。”常有言秋分后天气“燥”,而实则霜降前后才为“...

秋季温度湿度低 健康养生有“六宜”

秋季温度湿度低 健康养生有“六宜”

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专家强调,秋季养生,重在“六宜”。 又到一年入秋时。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老虎”虽然还在发威,但天气已经逐渐转凉,大家也应该着眼于秋季的养生安排了。 一年有四季...

秋季进补需谨慎 不要“贴膘”

贴秋膘习俗起始于清朝,尤其在北方民间流行较甚。一是因为北方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以肉贴膘好有劲农忙。二是从文化讲,我国唐朝、元、清等朝代,以胖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养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贴秋膘可以御寒,帮助度过漫长的冬季。 “天气转凉,想着给孩子补补营养,没想到越补越吃不下东西,面色蜡黄。”4...

日子需要润着过

《黄帝内经》曰:“燥胜则干”,中医认为燥邪干涩,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而津液之于人体犹如水之于土地,起着滋润、濡润的作用。 《黄帝内经》曰:“燥胜则干”,中医认为燥邪干涩,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而津液之于人体犹如水之于土地,起着滋润、濡润的作用。 “秋季燥邪最伤肺,尤其伤及肺的津液,使肺阴(津液)受到损...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古诗今译】 小乌鸦的啼叫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伫立着。一阵清新微凉的秋风吹过,好像枕边有人用纸扇在扇风一样。 睡梦中隐隐约约听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