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13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古诗今译】

小乌鸦的啼叫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伫立着。一阵清新微凉的秋风吹过,好像枕边有人用纸扇在扇风一样。

睡梦中隐隐约约听到秋风瑟瑟的声音,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明媚的月色中。

【诗词赏析】

《立秋》是南宋诗人刘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时令感极强,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很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首句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叫声了。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诗中还藏着一个著名中药方——玉屏风散,出自元代医家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由防风、黄芪、白术(炒)三味中药组成。可敛汗固表,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这首诗的次句写诗人躺在床上感受秋风的微凉。“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第三句写夜里秋风由吹到停的过程。末句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养生解读】

立秋后,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啃秋”这一传统: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此外,民间还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提醒广大市民,立秋无论是“贴秋膘”还是“啃秋”,都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立秋养生要“啃秋”

这样“啃”更有效

立秋过后,西瓜渐渐归属于反季节水果,这个时候,气候逐渐转凉,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贪吃凉西瓜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或者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啃秋”的时候不能再向夏季那样多吃冰西瓜了。

大家一般“啃秋”都是啃瓜瓤,其实,继续往下的部分更有养生功效。西瓜皮又称“瓜衣”,共分三层:分别为“青衣”、“翠衣”、“白衣”。这其中的“翠衣”这一层,属于瓜皮中的“瓜肉”部分,用刨子刨下一片,放在亮处查看,其透明、青翠,犹如碧玉一般。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把西瓜皮已经叫“西瓜翠衣”了。如果夏天感到头昏、睡不醒、周身乏力、吃什么都没味道,舌苔上还有一层厚厚的黄苔,吃些西瓜皮是最好不过了。

此外,西瓜皮还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元代名医朱丹溪在其所著的《丹溪心法》中记载:“治口疮甚者,西瓜皮烧灰敷之。”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任周俊波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或迁延性肝炎等,还有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也会表现出口腔溃疡的症状。所以,使用这些验方之前最好先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如果某处的口腔溃疡超过两周不愈合,最好及时到口腔科就诊。

立秋“贴秋膘”别着急

这三类人悠着点

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在立秋后的饮食中,人们应科学地选择适宜秋季吃的蔬菜,如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这些都是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的蔬菜。

“贴秋膘”最早传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而江南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比较重。这时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如果这时“贴秋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更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所以在早秋进补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特别提醒以下三类人,“贴秋膘”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贴秋膘”的技巧。

脾虚患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量摄入苦瓜、黄瓜、冬瓜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等消食、健脾的食物。

立秋不妨喝三汤

润肺降火有良方

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开始干燥,中医认为燥邪最易伤肺,立秋三汤食疗方,有助于润肺降火,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食用。

莲子百合汤

做法及功效:莲子15克、干百合15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将莲子去芯,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可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雪梨银耳汤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发银耳30克,贝母5克,白糖适量。将水发银耳去根、去杂洗净,撕成小片;将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块。将银耳片、雪梨块、贝母、白糖同放在炖皿内上笼蒸30~40分钟,取出,即可装盘食。此汤滋阴清肺、消痰降火。

芝麻木耳

做法及功效: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与用温水发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锅里,加水煎煮,煎煮好可加一点白糖,分几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尤适用于大便干燥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14.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的相关文章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贴秋膘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

中医认为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对于超重、肥胖的人切忌贴秋膘;对于体重偏低的,特别是属于低体重的,可以适当“贴秋膘”。 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们往往食欲不振,很少吃肉。进入深秋,日渐寒冷的天气让人们食欲大增,于是在秋天开始变本加厉吃,蔬菜、水果已经满足不了突如其来的胃口,大口吃肉就变成了秋天...

秋风秋雨愁煞人 预防秋悲养精神

秋风秋雨愁煞人 预防秋悲养精神

秋季重在养肺,肺在志为悲,秋天的“秋风秋雨”到处是一派肃杀的景象,极易引起人们低落、伤感的情绪,秋季还必须注意不断地调养神气,以适应秋季季节特点。 秋季重在养肺,肺在志为悲,秋天的“秋风秋雨”到处是一派肃杀的景象,极易引起人们低落、伤感的情绪,秋季还必须注意不断地调养神气,以适应秋季季节特点,...

初秋天微凉 养胃护胃保健康

秋季是寒暑交替时节,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气温冷暖多变,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很容易导致新病徒生或旧病复发,尤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最为常见。 入秋后,到医院看胃病的人多了起来。由于季节因素,胃病在秋冬季会比夏天多发一些,一方面是天气转凉,大家胃口大开,一下子猛...

秋日需提防七种病

处暑以后,气温下降了,我们的体质与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而这样就会让很多秋季高发的疾病有可乘之机。 处暑以后,气温下降了,我们的体质与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而这样就会让很多秋季高发的疾病有可乘之机。鉴于此,我们就应当认真做好秋季保健,同时也要对秋季高发的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感冒 由于秋季气候忽热忽...

秋季养生 养肺为先

秋天又是一个干燥的季节,燥邪的特点是易伤津液,因此秋天常常感觉到口鼻或咽喉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故防治秋燥对肺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 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中午仍然很炎热,早晚凉爽,周围的环境也不再黏腻潮湿,人体也明显有了干燥的感觉,专家提醒大家,秋天到了,一定要注意养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