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多事之秋”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来袭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07
秋季是由夏至秋的过渡季节,气候变动较大,寒而复暖,暖后又寒,常使人防不胜防。对于健康人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就应当十分小心了,因为一冷一热极易导致血管痉挛,以致旧病复发。

秋风起,天气渐渐的凉了。秋季是由夏至秋的过渡季节,气候变动较大,寒而复暖,暖后又寒,常使人防不胜防。对于健康人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就应当十分小心了,因为一冷一热极易导致血管痉挛,以致旧病复发。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经过了“苦夏”的洗礼,到了秋天食欲大开,如果不加注意而摄入大量脂肪的话,就更会加重血管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来看,高血压属于“眩晕”范畴,一般分为阴虚阳亢和肝阳上亢两种类型。前者多见于老年人,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在秋天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别注意的是晚上一定要盖好被子,避免凉气侵袭。另外,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澡或是洗脚,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中风。

中风是中医的一个病名,它有几个特点,就是起病急、变化快、症状多,似自然之风性,所以古人称其为“中风”,或日“卒中”。但中风绝非外来之风,有些人认为平时开空调或是不小心被风吹到就是“中风”是错误的,这只是中了风邪。中风是内因在起作用。中风患者以老年人为多,一般在生气或情绪激动时最易引发中风症状,这是因为肝风内动,而中风病是肝风内动的一个极限,有时甚至还会导致死亡。轻些的也会导致浑身发颤、头疼,吃不下饭。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血管本就薄脆,内热到了极点就变成了火,火炎向上,携气血冲向脑,轻则引起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高血压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形成脑溢血、脑出血等危险,中医则称为中风中的“中脏腑”(中医把急性中风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类,前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障碍,仅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中脏腑”发病急,病情重,除了口眼歪斜,还会出现神志不清症状)。可见,预防中风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并稳定血压,而预防高血压则需从清除内热出发。

秋藕可清内热,是防治中风的良药

如何清除内热呢?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通过饮食调养是个不错的办法。秋天正是秋藕上市之际,平时常吃些鲜藕,对预防高血压也是很有好处的。藕也被称“灵根”、“荷藕”、“雨草”,平时人们叫得最多的还是“莲藕”。藕一般可分为三种,红花藕、白花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食用盐时一定要注意适量,众所周知,食盐过多易导致高血压。相对于南方人而言,北方人血压高的比较多,就是因为“南甜北咸”,北方人比南方人口味更重的缘故。那么每天吃多少盐才算适量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分的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其中包括酱油、咸菜等各种途径摄入的盐的总量。但是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盐过多已成为一种通病,有没有一种办法来降低食盐量而又不至于破坏菜品的风味呢?这里教你一个办法,就是烹制菜肴时多用酱油、豆酱、芝麻酱等提味。5克酱油、20克豆酱所含的盐分才相当于1克盐,而且用酱油及豆酱调味,比直接用盐调味的味道要好很多。

不要以为只要少吃盐就可以了,生活中还隐藏着一些“隐性食盐”,它们主要藏于火腿肠、炸暑片、虾片等膨化食物中。这些食物一般受到年轻朋友的追捧。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以后这类食物要少吃,以免摄入盐分过量,从而为血压升高埋下危险的种子。

几招小动作,帮你远离中风烦恼

此外,平时一些小动作对降低血压预防中风也有很好的效果,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

【张嘴叩齿】闭目静坐,调均呼吸,缓缓把嘴巴张到最大,然后再慢慢把嘴巴合上,并用中等力度使上下齿相叩,也可空中咬牙,就像平时生气时“咬牙切齿”的样子。每天100次,可分成早、中、晚三次进行。别小看这个动作,在嘴巴一张一合及牙关紧咬的收缩状态中,可以加速脑部血液的循环流动,使趋于硬化的血管逐渐恢复

|<< << < 1 2 > >>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848.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多事之秋”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来袭” 的相关文章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秋季气候多变要提防以下四种皮肤病。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年龄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跟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等有关。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

仲秋季节哮喘多发 预防复发十措施

仲秋季节哮喘多发 预防复发十措施

哮喘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来年春季又呈高峰趋势。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很常见的发作性过敏性疾病,一般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来年春季又呈高峰趋势。病人在哮喘发...

秋天燥邪易伤肺 五大措施来“养肺”

秋天燥邪易伤肺 五大措施来“养肺”

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外合皮毛,主呼吸,所以秋天养生,应以“养肺”为先。 秋天气候干燥,人们常觉得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发紧脱屑等现象,本身有呼吸系统宿疾的患者也容易复发。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外合皮毛,主呼吸。外...

秋季养生警惕“秋伤于燥”

“秋伤于燥”多与“肺”脏相应,肺主皮毛,故有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的现象。 近来门诊不少患者普遍反映唇口舌咽干燥,手指甲周围皮肤干燥起皮。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喻嘉言曾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一篇指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秋分以后之燥,秋伤于燥。”常有言秋分后天气“燥”,而实则霜降前后才为“...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6个要诀: 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