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养生宜“养收”

生活百科3年前 (2022-05-05)秋季养生147

本报记者 刘 蓉

昨日立秋。厦门市中医院脑病科韦启志医师提醒,虽入秋,暑气仍在,特别是厦门地处东南,气候炎热,炎热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应及时补充水分、及时降温,避免过劳,同时太阳紫外线仍强烈,还要注意防晒。

运动:以不伤为要

夏至后,阳收阴长。立秋时节,气候逐渐由热转凉,暑去凉来,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秋季属金,内应于肺,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季养生宜“养收”,当避暑、防伤燥,应注意呼吸道、消化道及心脑血管疾病。节气养生,顺应四时,过犹不及,总体原则以“不伤为要”。韦启志提醒市民,秋季情志养生也要以“收”为要,收神敛气,以平为期,心境淡泊,利于神志安宁。秋应于肺,在志为忧,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易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等问题,可在早晚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阳光照射,调动人的情绪,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可做一些打太极、八段锦、散步、慢跑、骑行、游泳等形式的运动,放松心情。

进补:以“润燥养阴”为原则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润燥、补肺、养阴、多酸”为原则。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宜食莲子百合汤、雪梨银耳汤、枇杷膏等以滋阴润燥、健脾祛湿。

而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进补,来年打虎”。适当进补以补充夏季的消耗,适当食用具有清补功效的食物,如山药、海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肉类则不宜过多。

起居:做到“早睡早起”

立秋后,在起居上还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10点入睡,早晨5点-6点起床比较合适。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慎用空调,以免受凉。

另外,秋季要预防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高血压患者应注意监测血压,注意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来源: 厦门日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6352.html

分享给朋友:

“秋季养生宜“养收”” 的相关文章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年龄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跟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等有关。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尽管处暑已过,然而多地“秋老虎”仍盛行,闷热、高温、潮湿的天气让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下降,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秋天养生,养肺护肺是关键,为冬天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打好基础。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入秋后,人们常会觉得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发紧脱屑等现象,这是秋季干燥的气候所致。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既恶暖,又怕寒,肺...

秋后除湿去痛走罐更管用

秋燥、湿重再加上长期久坐,很容易产生感冒发烧、全身困倦、腰背酸痛等不适,而拔罐正能缓解这些症状,不过,更有效的拔罐不是我们常用的留罐,而是走罐。 秋燥、湿重再加上长期久坐,很容易产生感冒发烧、全身困倦、腰背酸痛等不适,而拔罐正能缓解这些症状,不过,更有效的拔罐不是我们常用的留罐,而是走罐。 除湿...

早秋养生药食调理

夏季酷热,人体消耗大,体内的营养物质相对缺乏,故有体重减轻、倦怠乏力、食欲降低等体虚症状,早秋时节调养身体很有必要。 又到了“雨气排残暑,风声送早秋”的季节。早秋季节气温仍然较高,然而由于雨水较多,因此目前秋燥的一应表现,如皮肤干燥、容易瘙痒、舌红少津、大便干结等表现还不明显,但其实人体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