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应该如何养生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22
秋季气候干燥,开始转凉,风急气爽,万物收养,人体则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津少血燥,肺气转旺,表阳内收,气机肃降。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季节,相当于每年阳历的8、9、10月,此时气候干燥,开始转凉,风急气爽,万物收养,人体则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津少血燥,肺气转旺,表阳内收,气机肃降。

1、情志应收敛神情,切勿悲忧,无欲无张,不使神思外弛,保持心态安逸宁静,老人不能触景生情,年轻人应注意敬老爱老的美德,保持平静向内的心态,不急不躁。使阳气内收,缓和肃杀之气对人体的损害。

2、作息应早卧早起。早卧以敛阴,早起以补阳。修炼以静功为主,肝开窍于目,熨目,叩齿嗽津,太极拳最适宜。居室要有一定的湿度,可以熏蒸陈醋保湿,又能预防感冒。活动不能过度,避免汗液外泄太多,并要及时补充水分。

3、衣着应随时增减,不能拘泥于“秋冻”,特别要强调暧足防寒,以免影响收养之道。

4、饮食应滋润生津之品,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梨、菠萝、酸味果疏、乳制品,不宜辛散生冷之物。

5、药物应润肺生津,可以多服“养阴清肺膏”。老年人秋季常常引发咳嗽宿痰,可以服一些“痰咳净”,痰祛常咳止。芦根煎水代饮,也是秋季生津的好饮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61.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季应该如何养生” 的相关文章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

秋天气候干燥 慎防呼吸道疾病

秋天气候干燥 慎防呼吸道疾病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芦根为芦苇的根茎,入肺、胃二经,对于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此外经常按摩迎香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尽管处暑已过,然而多地“秋老虎”仍盛行,闷热、高温、潮湿的天气让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下降,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

贴秋膘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

中医认为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对于超重、肥胖的人切忌贴秋膘;对于体重偏低的,特别是属于低体重的,可以适当“贴秋膘”。 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们往往食欲不振,很少吃肉。进入深秋,日渐寒冷的天气让人们食欲大增,于是在秋天开始变本加厉吃,蔬菜、水果已经满足不了突如其来的胃口,大口吃肉就变成了秋天...

初秋天微凉 养胃护胃保健康

秋季是寒暑交替时节,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气温冷暖多变,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很容易导致新病徒生或旧病复发,尤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最为常见。 入秋后,到医院看胃病的人多了起来。由于季节因素,胃病在秋冬季会比夏天多发一些,一方面是天气转凉,大家胃口大开,一下子猛...

把防晒进行到底

处暑过后,外面的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不少人感到难熬的夏天终于结束了。然而,就在此时,人们常在不知不觉中疏忽大意,对日晒不再采取必要措施。但殊不知,即使气温下降,秋天的紫外线依旧强烈。 处暑过后,外面的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不少人感到难熬的夏天终于结束了。然而,就在此时,人们常在不知不觉中疏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