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养生三方法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72
中医认为,安抚经络,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起到养心的功效。其做法是每晚入睡前热水泡脚15分钟,并配合点按太渊穴、膻中穴各36次,做6次深呼吸、6次漱津吞咽,若能配以让人心神宁静的轻音乐,效果更甚。

秋季属于冷热交替的季节,这个时候需要多呵护自己的身体,储蓄足够的能量,才能更好的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天。

静神养心

由于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于“收”的状态,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后,常常在心中引起秋悲、凄凉、垂暮之感,因而产生抑郁情绪。所以,此时注重养“心”精神调节是秋季保健的重点。

中医认为,安抚经络,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起到养心的功效。其做法是每晚入睡前热水泡脚15分钟,并配合点按太渊穴、膻中穴各36次,做6次深呼吸、6次漱津吞咽,若能配以让人心神宁静的轻音乐,效果更甚。

睡眠保心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秋天,阴气始盛,阳气始衰,人极易疲乏,因此,秋季的睡眠非常重要。睡眠不仅可以养生,同时还可以养心。人在睡眠时,其身体活动已减少到最低点,肉体的各种感知器官都对外界关闭起来,不再与外界的事物打交道。这样一来,人得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也就相应的减弱,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消耗,使身体逐步得到恢复。

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夏。现代研究也发现,子时,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将至最低点;而午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秋天天气变化无常,睡觉时被子要随气温增减,要护住胸背,因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若邪风侵入,易中风。

吃好安心

古人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由此可见,“睡”和“吃”都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之法。

最简便、有效的养生方法就是食疗。秋季多食时令蔬菜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黄豆和豆制品有利于心脏健康;动物心脏也有滋补心脏的作用,可以适量食用鸡心,猪心等;苹果富含纤维物质,可补充人体足够的纤维质,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古人云:“病从口入”,食疗也有注意事项。要想预防心血管疾病,早餐尽量多摄取热量,晚餐尽量清淡,摄取热量不要超过全天的30%;油炸食品有害心脏;含大量饱和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心脏,如牛油,动物食品,全脂奶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38.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季养生三方法” 的相关文章

处暑过后燥邪犯肺 调养法则“宣、润”为贵

处暑过后燥邪犯肺 调养法则“宣、润”为贵

中医针对燥邪犯肺的调养法则一方面要“润”,即补充津液、滋阴润肺;另一方面还要“宣”,即宣通气机,宣散邪气。 处暑一过,凉爽的秋风逐渐拉开了秋天的大幕,天气一改暑季的炎热潮湿,给人们送来了秋高气爽的感觉,而与此同时,另一种邪气——燥邪也应时而生,作为秋天的主气,随时可能侵犯人体。 燥邪是六淫之一,...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 阳历8月里包括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应该逐渐下降,但事实上,进入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不仅南方如此,就连北方地区也没有黄叶飘零的现象,只是昼夜温差加大而已。...

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

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

立秋过后,气候逐渐干燥,肺脏变得脆弱,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人体最易失守的防线。 立秋过后,气候逐渐干燥,肺脏变得脆弱,我们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咽痛等现象。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

秋季哮喘多频发 日常预防有“六法”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属于过敏性疾...

三方面有效防治秋燥

中医学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气候干燥最容易损伤肺,因此秋季尤其要注意对肺的保养,预防肺系疾病发生。 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入秋以来,有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喉咙发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

多变之秋 当心皮肤病

秋季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多变之秋,要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