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立秋之后 祛除夏季湿邪正适宜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24
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不妨在立秋之后,利用一些食物的除湿特性,祛除夏季留在体内的湿邪。

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湿邪滞留体内,难免作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思饮食、皮肤湿疹等都可能是湿邪入侵的表现。不妨在立秋之后,利用一些食物的除湿特性,祛除夏季留在体内的湿邪。

利水祛湿类

有利水作用的常用食物有绿豆、赤小豆、冬瓜、黄瓜、西瓜等。

绿豆 除了利尿作用外,还可清热解毒。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熬制成绿豆汤,不要去皮,不要加糖,不要冰镇,温凉即可,每天连汤带豆随意食用1~2次。脾胃虚弱的适当减少食用量。

赤小豆 可消肿解毒,它的利水祛湿作用比绿豆强。可熬粥或做蒸制面食的馅料,口感很好。一般每周随意食用2~3次即可。

冬瓜 是消脂利尿的好东西,非常适合夏秋季食用。一般切块或片,做成清汤或冬瓜虾仁汤,不加盐或少加盐,以淡为宜,效果更好,可以很好祛除体内湿气,长期食用,效果更好。

黄瓜和西瓜 作为最简单易用的利湿果蔬,可随意生食。西瓜,糖尿病人不可多食。黄瓜性味寒凉,脾有虚寒者少食。

健脾祛湿类

有健脾功效的常用食物有薏米、山药、燕麦、红薯、小米等。

薏米 健脾益气,兼有化湿效果,是三伏期间应该常用的食物。用薏米和糙米熬制“二米粥”作主食食用,但经常便秘的人应减少食用次数。

山药 人类最早食用的植物,也是药食两用的植物。主要作用是补益健脾。山药吃法多达上百种,最简单易行的是山药汤或素炒山药。通过健脾,达到祛湿作用。也可以与其它清热祛湿食物混合制成美味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粥等。

燕麦 祛湿排毒,润肠通便。做成粥,常食用,持之以恒,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特别是除湿效果。煮粥时,多熬些时间,更容消化吸收。

红薯 易得易贮,四季皆可寻。《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益气、健脾、强肾阴的功效。夏秋之日,可以日常食用红薯,达到通过健脾而利湿的效果。食用方法简便,可蒸食,也可切块与糙米共煮成红薯粥。糖尿病人少食即可。

小米 芝麻大点的小米粒,营养素含量可真丰富。以前北方女子产后最好的补品就是小米。小米不仅可以清热排毒,还可以润肠利尿,常常食用小米粥可以起到祛湿作用。

祛湿药草茶

一些淡苦芳香植物茶可以巩固祛湿效果。这些植物茶常见的有竹叶茶、干姜茶、荷叶茶、薄荷茶、白茅根、绿茶等。它们的消暑祛湿效果比较温和,适合大多数人饮用。一般来说,人们都不单用其中某一种植物泡茶,而是混泡,这样可以综合它们各自的特点,起到兼顾的效果。

竹叶茶 由竹叶、荷叶、白茅根等量,沸水浸泡而成。竹叶甘、淡寒,荷叶略微苦、咸,白茅根清热利尿,没有怪味,淡苦清爽,消暑利湿,还有祛痰止血等效果。注意,体虚有寒之人不宜常饮。

姜茶 由老姜、乌梅、绿茶叶组成,混合后以沸水浸泡,辅以少量红糖制成。此茶生津止渴,消暑利湿。伏天常饮,效果自生。

健脾袪湿饮食套餐

薏米红豆粥+清炒山药+凉拌苋菜

做法:红豆适量洗净,温水浸泡1小时,连水入锅烧开小火慢熬,至微烂,下薏米适量,继续熬至充分混合直至发黏,薏米红豆粥便制成了。

山药洗净去皮,切成二寸长半根小指粗的条,入清水漂一下捞出,沥干水分。红椒切丝备用,炒锅入清油,烧七分热后下红椒丝、山药条爆炒约3~5分钟,放入少许食盐、味精炒匀出锅即成。

苋菜半斤,去根摘洗净沥干,入沸油锅中炒二分钟,出锅入盘。放入蒜泥、精盐、味精、白糖、红油辣子、少许酱油和食醋,拌匀即可。

此一粥两菜,搭配精细,爽滑可口,除湿效果很好。

红薯米饭+虾仁冬瓜汤+凉拌西瓜皮

做法:红薯洗净去皮切小块,掺水适量,与糙米一起入锅蒸熟,即成红薯糙米饭。

虾仁适量清水泡片刻,去咸味,冬瓜去皮切小块备用。锅中置少量食用油,下冬瓜略炒半分钟,入清水煮沸,至冬瓜微烂,下虾仁入汤,半分钟后出锅即成。

西瓜皮去绿皮,切丝,用少许食盐略渍半分钟后装盘,入麻油、味精、食醋、蒜末、姜末拌匀。

此一饭一菜一汤搭配合理,入口清爽,伏天可以常食用。

燕麦山药粥+凉拌小黄瓜+豆沙包

做法:燕麦适量洗净,入清水锅中烧开后慢火熬煮,山药切小块,燕麦粥出锅前10分钟入锅同煮至软烂即成。

小黄瓜去皮,切丝,与醋、麻油、精盐、味精、蒜泥、油辣子少许同拌即成。

红豆适量,煮熟至水干豆烂,加白砂糖,即成红豆沙馅料。发酵的面团包入红豆沙上锅蒸熟,即为豆沙包。

此一粥一馍一菜,不仅可作午餐、晚餐之用,也可作为伏天早餐食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30.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立秋之后 祛除夏季湿邪正适宜” 的相关文章

秋是阳消阴长过渡期 养生“5个要诀”请牢记

秋是阳消阴长过渡期 养生“5个要诀”请牢记

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5个要诀: 忌悲 中...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专家介绍,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夏秋换季时所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机体调节过程,属于身体的自我保护行为。 初秋时节,不少人都会产生莫名的倦意,整天睡眼惺忪打不起精神,甚至有人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其实,这种疲惫、嗜睡的现象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季养生警惕“秋伤于燥”

“秋伤于燥”多与“肺”脏相应,肺主皮毛,故有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的现象。 近来门诊不少患者普遍反映唇口舌咽干燥,手指甲周围皮肤干燥起皮。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喻嘉言曾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一篇指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秋分以后之燥,秋伤于燥。”常有言秋分后天气“燥”,而实则霜降前后才为“...

秋季昼夜温差大 警惕“缠腰龙”缠上身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该病与抵抗力下降有关,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该病毒常在人们感冒、劳累等机体抵抗力差的时候乘虚而入,患病者明显增多。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因为该病在皮肤上表现为带状的红斑和成群的水疱,很有特征,故得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