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五法应对“秋老虎”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25
中医理论支持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适当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佳方法。

四季轮转,初秋之际还没跟炎热彻底告别,凶猛的秋老虎就伺机而动,带来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日子,于是感冒、咽喉肿痛、皮炎湿疹各种小病痛纷纷出来作怪。

调起居 解秋乏 适当多睡一小时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

中医理论支持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适当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佳方法。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对于老年人,建议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培养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极有好处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当增加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减少“秋困”的出现。

春天捂 秋天冻 避免过早添衣物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促进阳气潜降。

在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也很容易伤风感冒。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

多喝水 多喝粥 多吃润燥生津食物

初秋之际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也是“热燥”的开始,比夏天的干燥还要明显,因此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等症状。

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或蜂蜜,还可多吃新鲜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莲藕,还可喝一些银耳、百合、莲子、鸭子等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多开窗 少开空调 保护肚脐很重要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建议室内外温差保持在5℃左右,避免着凉感冒,还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将家中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混浊、潮热。还可以在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有慢性病不敢使用空调的老人,要物理降温,如电扇前放盆水,常用水擦洗身体。老年人出汗多,更易发热,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应勤洗澡、换衣服。

吴兴华强调,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大家普遍了解,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别偷懒 勤锻炼 轻松运动身体棒

锻炼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以“不累”为标准,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运动的时间最好在早上和晚上,可选择快走、打太极拳、爬山等运动方式,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但中午气温偏高,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室外炎热的天气,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29.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五法应对“秋老虎”” 的相关文章

悲秋并非“秋”全部 金秋之韵莫辜负

悲秋并非“秋”全部 金秋之韵莫辜负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秋季气候多变要提防以下四种皮肤病。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经过天气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炎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饮食及生活习惯,大家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做到与天地相应...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专家介绍,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

“贴秋膘”并非适合现代每个人 “秋燥肆虐”更应注重养阴

“贴秋膘”并非适合现代每个人 “秋燥肆虐”更应注重养阴

人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贴秋膘”又开始在很多地方流行起来。秋后的确该适当进补,但贴膘并非明智选择。 民间紊有“昼养阳,夜养阴”的说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肾等脏器得到充分休养。人秋后的作息应逐步调整为“早睡早起”的状态。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贴秋膘”又开始在很多地方流行起...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的情绪会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