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54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

阳历8月里包括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应该逐渐下降,但事实上,进入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不仅南方如此,就连北方地区也没有黄叶飘零的现象,只是昼夜温差加大而已。三伏中的第三伏是在立秋之后,说明立秋后还有一段高温的延续:这从处暑节气中也可以看出,“处”有止息的意思,就是说暑热的天气结束了。

木床厚褥穿软袜,早卧早起待鸡鸣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骨瘦体弱的老年人在立秋尤其是处暑以后,不应再用凉席。一方面寒凉之性大,另一方面,影响睡眠质量,容易觉得硌。老人要想睡安稳,褥子要厚软,从这时开始,尽量睡木床,铺厚点的褥子,又暖和又养骨。

中医认为水性就下,火性趋上,表现在人体就是脚怕冻,头怕热。这个季节,阴开始复生,地气虽热,但天气已转性。体弱虚寒的人不能再光脚或穿丝袜了,应穿上布质或棉质的袜子,可以提前护持我们的阳气。

秋主收敛,这个季节不能像夏季,让心火宣泄出来。一般秋季应该囤积一些东西,留着冬天用。现在生活条件好,不用储存那么多食物。回归初始,我们要积攒的是过冬的气,是能抵御寒冷的阳气,是能抗病的正气。为了养气,秋天要早睡早起。早睡就是为了收气,将阳蕴于体内。肺气在寅时最旺,秋燥又伤肺,因此不要过早起身,老年人觉少,也应该尽量在五六点再起床,以便保养秋季的肺气。

量腹食瓜防不化,多进甘滑脾益佳

“秋收冬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色瓜果应市。瓜果是生冷之物。胃喜暖,胃暖了才能腐熟食物。如果胃吃了太多生食容易受伤,影响运化。立秋以后,秋分之前,外暑阳仍炽,内微阴渐生,这时最宜调节脾胃。这个时期少食生冷食物,尤其瓜果要适量食用。这个量究竟多少适宜?中医称为“量腹”,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量,以胃肠适宜为准。体壮年轻的多吃点可能没事,但是老幼体虚的人,不能贪嘴。

秋为金,金主燥。燥表现在人体就是毛发枯焦,皮肤干涩,大便秘结,喉干易咳等。为避免出现这些情况,要吃些甘滑的食物。“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中医认为,木酸、火苦、肺辛、肾咸、脾甘,吃点甜的食物对脾很有好处。

有些老人,一到秋季便秘就特别严重,这是身体津液被煎着的表现。这时要吃一些能让胃肠、让身体发肤变“滑”的东西。古人润滑的办法是“食麻”,有一味中药火麻仁,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但是,如果燥的情况不很严重,也不必特意去药店买这味中药来吃,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可以代替,比如干果中的松子。把松子去皮打碎,熬一碗松仁粥,又香浓又润胃肠,还能生发脾阳。

世态炎凉皆看透,思虑半点不萦怀

有一位40多岁的女老总,每次开重要会议之前,就会不明原因地腹泻,过几天就好。这种腹泻就是思虑太过,伤了脾脏。脾在情志主思,思则伤脾。后来她进行情志调节,注意保养脏腑,化解心情,没有吃药,腹泻就好了。

要保证脾脏的健康不仅要少思虑,还要注意季节保养。秋季是脾气旺盛的时期,注意保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养,每天还可以按摩脾胃上的经穴,比如大横穴,它在脐旁四寸。在大横和脐之间还有一个穴位叫天枢,天枢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这样左右一共四个穴位,可以每天按揉。平时易腹泻、便秘的人,应该多按揉,有助于调养脾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869.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的相关文章

“多事之秋”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来袭

“多事之秋”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来袭

秋季是由夏至秋的过渡季节,气候变动较大,寒而复暖,暖后又寒,常使人防不胜防。对于健康人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就应当十分小心了,因为一冷一热极易导致血管痉挛,以致旧病复发。 秋风起,天气渐渐的凉了。秋季是由夏至秋的过渡季节,气候变动较大,寒而复暖,暖后又寒,常使人防...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尽管处暑已过,然而多地“秋老虎”仍盛行,闷热、高温、潮湿的天气让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下降,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秋季保健必须重视以下七防。 秋季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特别是“白露”节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

三暖防范“新型秋乏”

寒露节气后,气温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但会加重秋乏,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

秋分天渐凉 四大养生细节保健康

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冒。此外,以下的四个养生细节也要注意。 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

秋吃豆腐最滋补

中医认为,豆腐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清肺润燥、清热解毒、下气消痰、养颜防衰之功。 豆腐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诞生于安徽六安市寿县。豆腐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直被人们誉为“植物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