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养生宜养肺脏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93
《黄帝内经》认为:“肺为相傅之官、诸气之本。”既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具有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肺为相傅之官、诸气之本。”既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具有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功能。秋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成熟,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发升,天人相应,最利于人体肺主气功能的发挥和气机运行“收敛”特性的展现,因此秋季养生宜养肺。

生活起居养生

适度秋冻:秋冻不仅能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同时还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也符合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要求。

秋冻一般宜在初秋,当然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白露不露”,进入深秋则应注意保暖,若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应加衣添被,无论外出还是居家都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或旧病复发。

最宜运动:秋季气候宜人,最宜运动。运动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而且非常有利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包括肺气的肃降,对确保肺脏“诸气之本”作用的发挥十分有益。

中医认为,运动养生要和调整呼吸即“调息”有机地结合,在运动中呼吸宜慢、深、稳,不宜急、浅、促,要气沉丹田以练气,运动肢体以养精,以意领气,以气导形,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内外兼修,精足、气充、神旺,生命活力自然健旺,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远离悲秋:秋天容易引起悲愁、忧郁的情绪,这就叫“悲秋”。悲秋,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正常反应,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调养不当,悲秋过度,就容易引起抑郁症及其他一些疾病。所以秋季要注意调摄精神,远离悲秋。

预防悲秋:首先应养成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其次由于香蕉含有一种能帮助人脑产生6-羟色胺的物质,使人心情变得愉快,活泼开朗。因此易于忧郁悲伤者,秋季可常吃香蕉来减少情绪低落,使悲观失望、厌世烦躁的情绪逐渐消散。

饮食养生

秋季养肺在饮食上应注意:

润肺防燥:秋季过了“秋分”节气之后,由于雨水减少,湿度较小,秋燥便成了仲秋到深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脏主时之季,稍有疏忽,肺脏即易被秋燥病邪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咳嗽咯痰、大便干结等不适。

秋季宜常吃养阴生津、润燥润肺的食物,如梨子、甘蔗、荸荠、葡萄、柑橘、白木耳、蜂蜜、牛奶、鸭肉,以及莲子、芝麻、百合、山药等食物,都是秋季最好的应时润肺防燥物品。

贴膘强体:在夏天,往往难耐暑湿气候,脾胃消化功能较差,饮食清淡简单,营养摄取不足,加之出汗较多,睡眠较少,身体常有损耗,一个夏天过来,大家的体重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瘦了当然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或是整个秋季,要多吃肉食来“贴秋膘”,以此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适当增加一些皮下脂肪的含量,让形体强健,为过冬御寒打下良好的基础。

“贴秋膘”和“以肉贴膘”需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身体瘦弱、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乃至贫血、低血压的人,可趁此秋凉来临适当多吃点动物肉类食物,配以足够的主食和适量蔬菜、水果,对于改善健康、提高冬季抗寒能力有一定的好处。(邓沂)

适合秋季养肺的养生茶

罗汉果茶:罗汉果打碎,每次取指甲盖大小的果皮3~5块置口杯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随喝随添水,至味淡为止。每日1~2剂。功能清肺化痰、润肠通便。适用于慢性咽喉、咽喉干燥、咽痛失音、口干便结等。

榄海蜜茶:先将青橄榄2枚置保温杯中,用沸水泡10分钟,然后放入胖大海1~2枚及绿茶3克,泡闷片刻,入蜂蜜1匙调匀,代茶饮用,随喝随添水,至味淡为止。每日1~2剂。功能清热解毒,利咽润喉。适用于咽喉干疼、声音嘶哑、口干舌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899.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季养生宜养肺脏” 的相关文章

秋季养生以调摄情志为先 还要兼顾饮食和起居

秋季养生以调摄情志为先 还要兼顾饮食和起居

健康包括“形”与“神”两个方面,养护身体、调理情绪是我们健康生活的必修课。时值秋季,应该以情志调摄为先,同时注意日常的饮食和起居。 健康包括“形”与“神”两个方面,养护身体、调理情绪是我们健康生活的必修课。时值秋季,应该以情志调摄为先,同时注意日常的饮食和起居。 情志安宁 使秋气平 情绪、...

秋天气候干燥 慎防呼吸道疾病

秋天气候干燥 慎防呼吸道疾病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芦根为芦苇的根茎,入肺、胃二经,对于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此外经常按摩迎香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 阳历8月里包括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应该逐渐下降,但事实上,进入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不仅南方如此,就连北方地区也没有黄叶飘零的现象,只是昼夜温差加大而已。...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即指暑去凉来。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

初秋养生要趁早 日常谨记“四多四少”

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秋季养生贵在“收”,在日常生活中谨记“四多四少”原则。 进入处暑,史上最长的三伏天即将落下帷幕,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在经历了几场秋雨的洗礼,许多地方都感受到了秋意,凉爽宜人。但千万要注意,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

秋燥认知的四大误区

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对“证”,才能有效预防。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的意思是天气变冷,露水结成霜。即便秋季带来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更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 对于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