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46
经过天气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炎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饮食及生活习惯,大家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做到与天地相应,这就是顺时养生。“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经过天气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炎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这个时节该如何养生?饮食及生活习惯,大家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专家介绍,夏秋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肠道重呵护

到了夏秋之交,门诊腹泻患者往往增加约四成之多。秋季腹泻、急性肠胃炎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小儿和老年人更易引起并发症。由于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快,胃肠道的自然屏障变弱,碰上食物污染、消化不良等原因更易出现腹泻。在温差较大的秋季,严重腹泻还容易诱发“肠中风”。因此,初秋早晚温差较大,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晚上睡觉时要防腹部着凉。饮食调养是养护胃肠的重要手段,应多食清淡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秋冻重适度

“天气转凉,温度、湿度变化比较大,容易引发关节疼痛,应注意保暖。”专家强调说,夏秋之交温度变化快,有时酷热难当,有时凉气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热的病症。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所谓“秋冻”,一方面是说秋季气温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医认为,秋季天气干燥,宜养阴,如果穿得太多而出汗,易伤阴生燥,对身体不利。但对关节病患者来说,“秋冻”要适度,因为温度过低易引起关节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有受凉受寒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疼痛和肿胀是关节炎的常见表现,关节炎患者平时应尽量做好关节的保护,注意保暖,如果出现问题要马上就医。

秋燥重滋润

夏秋之交,有些人因贪凉受寒,断断续续地干咳,但又无明显感冒症状。对于这些症状,专家说这是“秋燥”。燥证分内燥、外燥两种:外燥是外感燥而致病,内燥是脏腑津液亏损之证。如想缓解症状,就需要多吃润燥生津的物品。专家推荐夏秋之交可多食麦冬、玉竹、百合、石斛。

麦冬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麦冬常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状。但是由于麦冬性微寒,不宜用于脾虚引起的泄泻、痰饮及气虚明显的人群,亦不可过量服用。麦冬不仅可治疗疾病,还可用来做药膳,美味又养生。主要有麦冬蒸子鸭,能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适用于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气虚弱、口干、便秘、喉咙肿痛、更年期综合征等。

玉竹 玉竹味甘、微寒、性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玉竹适用于肺胃阴伤所致的燥热咳嗽、咽干口渴、胃脘隐痛、大便燥结等病症,同时也适用于干咳少痰,或者口燥咽干的人,起到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脾胃虚弱、痰多清稀、胃寒腹泻者不宜服用。常用药膳有玉竹养肺梨,能滋阴润燥、养肺祛痰、美肌,适用于阴虚燥热、肺燥咳嗽者。痰过多者、脾虚腹泻者、风寒咳嗽者不能吃。玉竹多跟沙参、麦冬等药材搭配使用。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燥咳,虚热上扰、失眠、心悸及胃脘疼痛等症状。本品富含人体所必需的优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种生物碱。百合不仅味道鲜美,并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也很高。常用药膳主要有百合安神茶,具有清热安神、益气养阴的功效,适合神志不宁、心烦易躁、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多汗者;痰多、食积、风寒咳嗽或脾胃虚寒者不适用。

石斛 石斛味甘,性微寒,能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退翳。本品可用于热病口渴、牙龈肿痛、肾阴亏虚之目暗不明、阴虚火旺等症状。常用药膳主要有石斛菊花汤,有较好的明目润燥功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851.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的相关文章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专家提醒,秋冬养生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心血管病患者自秋季起就开始增加,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冠心病患者和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尤其要多加注意。这是因为突然降临的寒...

悲秋并非“秋”全部 金秋之韵莫辜负

悲秋并非“秋”全部 金秋之韵莫辜负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

秋天气候干燥 慎防呼吸道疾病

秋天气候干燥 慎防呼吸道疾病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芦根为芦苇的根茎,入肺、胃二经,对于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此外经常按摩迎香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年龄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跟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等有关。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

秋季养生方略

秋季养生方略

秋季养生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阿胶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可参考阿胶食谱进行饮食调养。另外还应“少辛增酸”.就是说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 秋收时节天气凉爽,很多人不再苦夏,脾胃似是大开,再加上“贴秋膘”的正当理由,往往堂而皇之地大补特补,一不小心就闹个秋燥。您可以仔细回想...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中医认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 “春捂秋冻”的道理没错,但年轻人即使体质好也应“冻”得适度,“秋冻”不当,会招来“裙装病”——大冷天穿得太少落下关节炎;名为寒冷性脂膜炎的皮肤病,也常常会袭击那些为了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