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素问·宣明五气论》的养生要点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0-18)养生文化511
文章分别阐述了“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藏所恶”、“五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等内容,意在强调五脏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惫义和作用,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据可循地调养脏腑,实现真正的养生效果。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贤,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人于阳则狂,邪人于阴则痹,搏阳则癫疾,搏阴则为瘖,阳人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白话文】

五种不同味道的药食吃进胃后,先进入它所应归属的脏腑:酸味归属肝脏,辛昧归属肺脏,苦味归属心脏,咸味归属肾脏,甜味归属脾脏,这就是五味所归入的脏俯。

五脏之气容易引发的疾病:心气失常就容易发生嗳气;肺气失常就容易发生咳嗽;肝气失常容易发生多言;脾气失常容易出现吞酸;肾气失常容易出现呵欠、喷嚏;胃气失常容易出现气机上逆、呃逆或恐惧;大肠、小肠之气功能失常后会出现泄泻;下焦水气泛溢容易出现水肿;膀胱气化失常容易出现小便不利;膀胱失去约束,就会出现遗尿;胆气失常则容易发怒,这些就是五脏之气容易引发的疾病。

五脏、精气相互合并所形成的疾病:精气与心脏相合并就会喜笑失常;精气与肺脏相合并就容易悲伤;精气与肝脏相合并就容揚优虑过度;精气与脾脏相合并即会出现畏惧;与肾脏相合并就容易发生恐惧,这就是五脏、精气相合并所形成的疾病,是由于脏气乘虚相并所导致的。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脏厌恶热;肺脏厌恶寒;肝脏厌恶风;脾脏厌恶湿;肾脏厌恶燥,这就是五脏所厌恶的。

五脏能够生化五液:心脏的津液可化为汗液;肺脏的津液可化为涕;肝脏的律液可化为泪;脾脏津液可化为涎;肾脏津液可化为唾液,这即是五脏所生化的五液。

五味各有所禁忌:辛味入气,气病患者不可多食;咸味入血,血病患者不可多食;苦味入骨,骨病患者不可多食;甜味入肉,肉病患者不可多食;酸味能入筋,筋病患者不可多食,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让病人过多食用。

五种疾病的发生:阴性的疾病多发于骨,阳性的疾病多发于血.阴性的疾病多发于肉,阳性的疾病多发于冬季,阴性的疾病多发于夏季,这就是五种疾病的发生。

五种病邪所伤人的病症:病邪侵入阳分就会发生狂乱,病邪侵入阴分就会发生痹症,病邪搏于阳分就会发生头部疾病,病邪搏于阴分就会导致声音嘶哑,病邪由阳分入阴分那么病人就比较安静,但病邪由阴分出于阳分那么病人大多容易发怒,这就是五邪伤人的病症。

五邪所见的脉象;春天出现秋天的脉象,夏天出现冬天的脉象,长夏出现春天的脉象,秋天出现夏天的脉象,冬天出现长夏的脉象,这就是五邪所见的脉象。这些脉象的预后是相同的,都是不治之症。

五脏各有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的精神活动。

五脏各有其主管的五体:心脏主管血脉,肺脏主管皮毛,肝脏主管筋膜,脾脏主管肌肉,背脏主管骨髓,这就是五脏所主管的五体。

五种过度疲劳对人体造成的损伤:长时间用眼会伤血,长时间睡卧则伤气,长时间静坐则伤肌肉,长时间站立则伤骨髓,长时间行走则伤筋,这就是五种过度疲劳对人体的损伤。

五脏脉象与四时相应的关系:肝脏脉象与春季相应为弦脉,心脏脉象应于夏季为钩脉,脾脏脉象应于长夏为代脉,肺脏脉象应于秋季为毛脉,肾脏脉象应于冬季为石脉,这就是五脏的正常脉象。

【养生要点】

本篇分别阐述了“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藏所恶”、“五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藏所藏”、“五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内容,意在强调五脏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惫义和作用,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据可循地调养脏腑,实现真正的养生效果。在此,我们挑选三条与现代人们养生关系最为实际而密切的内容,向读者进行介绍。

1.“五味所入”分别阐明了酸、辛、苦、咸、甘五味所归属的五脏。意在提示人们适量进食五味有益于其对应的五脏的养护和正常功能的保持。例如,适当食用含有味酸的食物或药物,能够养护肝脏、促进肝脏功能。但是,如果过多食用五味,则有害于五味相对应的脏器。

2.“五味所禁”向人们分别阐述了人体在患病状态下,进食五味所可能加重的疾病。例如,血虚、血瘀、血热等血病患者,应禁止食用咸味食物或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因此,日常生活中,患有疾病的患者对于药物或食物的五味应谨慎选用。否则,不仅会加重原有病情,还与养生之道悖逆而驰。

3.“五劳所伤”所提示的内容与现代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工作之人,还是休养之人,都应领会“五劳所伤”所提示的内容,以免因为生活工作中某一方面行之过度,而损伤自身的气、血、肉、骨、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36.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素问·宣明五气论》的养生要点” 的相关文章

“和”与“安”就是内心安定

如果把和与安两个字放在一起解释,那就是内心安定,顺应自然,内外环境统一,做到生理、心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也就是中国人的养生要旨“天人合一”。 在《东坡养生集》里,有一篇短文“问养生”。文章借其友吴远游之口,对养生内涵作了扼要的诠释。“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何谓和?何谓安?文章...

孙思邈的养生学贡献

汇养生文献,融诸法一体。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集整理了唐代之前的养生学文献以及炼丹、服石、神仙诸书,汇其精粹,融道、佛、儒、医于一体,从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文献。 孙思邈养生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汇养生文献,融诸法一体 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集整理了唐代之前...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不能长寿健康,分析起来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天刑”“地杀”“人祸”。前两者属于“天灾”,人很难改变,而后者是能自己控制的。 人不能长寿健康,分析起来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天刑”“地杀”“人祸”。前两者属于“天灾”,人很难改变,而后者是能自己控制的。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健康都是自...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健康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营养餐或太极拳。医疗保健的基础是调整阴阳,气血,保护精神的原则。它采用调节精神,引导呕吐,调整时间,喂养,药物,禁欲,排气的各种方法,以实现维护,调养,支持生命,达到人体健康的目的“长寿”。  医疗保健是为了维持和关爱生命并实现长寿。保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人体生命...

【传统养生】养生先静心

【传统养生】养生先静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的一首诗偈。这首诗偈含有养生哲理。人生在世,恰似四季更替一样,有风花雪月,有酸甜苦辣,有悲欢离合,有生老病死。倘若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包括荣辱得失、生死离别在内的一切事,更不把闲事挂在心上,善于静心...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