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燥认知的四大误区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52
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对“证”,才能有效预防。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的意思是天气变冷,露水结成霜。即便秋季带来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更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

对于秋燥的认识,很多人应对的方法大都以补水和一般的食疗为主。专家介绍说,有的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对“证”,才能有效预防。

误区一:到了秋天就一定会出现秋燥症状

秋燥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是这个“燥”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便成为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燥邪”,有的人也许会说,为什么自己觉得秋燥的感觉很明显,但是身边有的人却感觉不是很大?

这主要与秋燥产生的三个客观条件有关系。第一是有的地方虽然到了寒露节气,但是雨水并不稀少,秋燥的感觉因此也不明显;第二是有的地方寒露节气之后雨水较少,秋燥程度比较强烈甚至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很多人的适应能力,因此大家对秋燥的感觉会比较明显;第三是虽然秋燥出现的时间与程度都比较正常,但是有的人的抵抗力较低,对秋燥比较敏感一些,因此同一地区的人对秋燥的感觉也不一样。

误区二:多饮水就能防秋燥

很多预防秋燥的养生文章中都会提到多饮水以预防秋燥的说法,一些人觉得比较有效果,但是还有一些人觉得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燥邪的致病原因有四个特点,对于秋燥耗损津液的这一证型,主要是因为燥的特点引起的。但是秋燥致病的燥邪还有三个特点需要注意,第一是燥邪最容易损伤肺脏,诱发呼吸系统疾患,比如大家经常听说的燥咳,这类咳嗽西医的治疗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中医按温燥与凉燥辨证用药,效果较好。

温燥咳嗽一般发生在初秋,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痛为特点,或伴身热、微寒、头痛等风热表证。中医常用具有疏风清热,润燥止咳的中药进行治疗。

凉燥咳嗽一般发生在深秋,主要是感受燥邪与风寒之邪,主要症状除了咳嗽少痰,咽干鼻燥表现外,往往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风寒表证。中医常用具有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的中药进行治疗。

误区三:不到深秋不会出现“凉燥”症状

也有人会提出疑问:这个时候还没到深秋,为什么自己会出现凉燥咳嗽的症状呢?

第一,这往往与患者的体质有关,如阴虚体质的燥咳患者易患上温燥咳嗽,气虚、阳虚体质的患者易患上凉燥咳嗽,这时候不但要用中药常规方剂对证治疗,还需要服用秋冬膏方调理。

第二,中医认为燥性肃杀,会克伐肝气。燥邪五行属金,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金克木,所以,秋天燥邪太过会对人体的肝气造成损害,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等问题。这个时候不但要润燥还要疏肝解郁。

第三,秋燥中的凉燥容易滞涩气机。被这类燥邪所伤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喜叹气、两胁容易胀痛、嗳气、忧郁寡欢、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易出现乳房胀痛甚至痛经等症状,这个时候仅仅润燥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使人体气机得以顺畅。

误区四:多敷面膜就能对抗秋燥

很多女性在秋季会因为秋燥感觉面部肌肤干燥,于是采用多敷面膜的办法来对抗秋燥,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

肌肤过于干燥的人仅仅靠多敷面膜是没有效果的,反而会加重皮肤干燥的症状,因为皮肤的滋润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季节适合根据具体的体质配合膏方调理。因为面膜里含有大量的精华成分,而皮肤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的营养吸收不了反而会堵塞毛孔,滋生粉刺、油脂粒等问题。

对于时下较流行的睡眠面膜,性质较温和清爽,补水效果也不错,有的女性喜欢敷着过夜,杜长明介绍说,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皮肤长时间不能呼吸,新陈代谢受阻,也同样会带来粉刺和油脂粒等问题。秋燥的季节最好使用成分较温和的保湿面膜,使用次数不要太频繁,每周敷1~2次,每次时间不能太长,约15~20分钟即可,不要等到整片面膜都干掉再拿下来,否则水分蒸发,根本起不到保湿作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887.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燥认知的四大误区” 的相关文章

秋风送爽天逐凉 护阴养肺防秋燥

秋风送爽天逐凉 护阴养肺防秋燥

秋季的养生要义是防燥护阴,养肺为先,使肺气得平,无外其志。尤应注意在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科学调摄和疾病的预防。 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六个节气,也即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从立秋到霜降,其气候变化经历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立秋、处暑、白露这三...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6个要诀: 一、忌...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秋天养生,养肺护肺是关键,为冬天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打好基础。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入秋后,人们常会觉得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发紧脱屑等现象,这是秋季干燥的气候所致。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既恶暖,又怕寒,肺...

三暖防范“新型秋乏”

寒露节气后,气温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但会加重秋乏,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

两妙招缓解秋乏

深秋时节要睡子午觉,子时从中医理论来讲是“肝经循行时间”,如果肝失调会出现“胸胁满闷,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心烦气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月经失调,面部色斑,急躁易怒”等症状。 很多人时常会感到提不起精神,出现睡眠不足的现象,这就是常说的“秋乏”。但若在秋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不容易出现“秋乏”...

寒露后防凉燥 饮食住行需注意

“寒露”节气后要重点提防凉燥,饮食住行都需注意,以防疾病缠身。 农谚道:“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专家提醒广大朋友,“寒露”节气后要重点提防凉燥,饮食住行都需注意,以防疾病缠身。 夜凉勿憋尿 专家介绍说,寒露节气后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