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2)秋季养生89

气温下降明显,空气更加干燥,此时养生应当注意些什么呢?专家提示,秋分养生有“四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1张

秋分时节,降水减少,天气干燥,身体易缺水而出现“秋燥”。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莲藕等。减少使用葱姜等辛辣食物,适当多吃些酸。

秋季天气由热转凉,气候干燥多风。所以,秋季养生,以“防秋燥”、“适当冻”和“防乱补”为要点。

“秋燥”要防

秋季燥气伤人,而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津干液燥”的现象,比如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裂、大便干燥等。

日常饮食上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养阴润燥,避免燥邪伤害。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2张

在滋补上,可选择阿胶,具有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增强体质等功效,阿胶常常是秋季滋补首选之一。

秋天燥气伤肺,很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坚持服用阿胶可以达到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的作用。这个时节服用阿胶糕,女性秋冬季节手脚冰凉的状况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1 防秋凉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开始天气转凉。夜越深,寒气越重,也更易侵入体内,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防止寒气入体,埋下健康隐患。早晚温差大,幅度甚至高于10℃以上,应注意及时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3张

2 防秋乏

秋分来临,更应该多运动,尤其是做伸展运动,加强血液循环,舒展身体,收敛心神,防止劳累疲乏。但早晚天冷,尽量选择在室内运动。

一到初秋,不少人会出现“秋乏”,典型症状就是浑身疲软,精神欠佳,睡意连绵,呵欠不断,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对付“秋乏”应从起居上进行调节,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切忌过劳。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4张

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所以要积极参加活动健身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锻炼项目。

3 防秋郁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万物枯败,一片昏黄,易使情绪受到消极影响。而忧思多虑,必伤肝脾,致使百病纵生。应注意调养脾胃,多晒太阳,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助于改善情绪。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5张

秋分之后,养生有哪些养生要点呢?

1 添衣保暖防秋燥

秋分之后,凉燥主气,易发胃肠病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因此秋分后养生很重要!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饮食、进补,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专家提醒,秋分过后,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寒凉之气伤身,及时添衣保暖,特别是注意胃部的保暖,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养生,当温度和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6张

据专家介绍,秋季感冒的病人,刚开始的时候是鼻咽部黏膜皱缩而感觉干燥,继而由于充血会有痛感,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气管喉头黏膜发病而咳嗽不止,称为“燥咳”。

“如果燥咳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酿成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使肺部更受伤。”专家提醒,由于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窍,会常常伴有口鼻咽喉干燥和阵发性较重的干咳等症状。如果仅以咳嗽为主症者,则称为“秋燥咳嗽症”。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7张

图片来源网络

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的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干燥症”。针对以上的症状,应该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8张

2 早睡早起好作息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3 轻松平缓做运动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跳舞等。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9张

秋分养生很重要,推荐几道膳食疗方。

秋分养生药膳食疗方

1 养脾安神——龙眼糯米粥

【原 料】:糯米35克,龙眼肉15枚,黑糖(红糖)适量。

【做 法】

① 糯米淘净.加3~4杯水以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约10分钟搅拌1次,以免焦糊沾锅;

② 约煮25分钟,待米粒略呈花糜状,将龙眼肉剥散加入;

③ 续煮10分钟,加糖煮匀即成。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10张

图片来源网络

2 健脾:胡萝卜煲山药

【原 料】:胡萝卜、山药、瘦肉、生姜、适量盐。

【做 法】

① 先将瘦肉、生姜洗干净,以备用,胡萝卜跟山药先去皮洗净;

② 把胡萝卜跟山药切成块状,切好的山药要先用清水浸泡着,以防止变黑;

③ 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然后把材料放进锅中,直接煲汤;

④ 大概煲一个小时即可加入适量调味料就可以出锅啦!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秋季养生 第11张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 / 高质量生活家

编辑 / 黄骞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5200.html

标签: 秋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秋季养生有4防:秋燥、秋凉、秋乏、秋郁” 的相关文章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专家提醒,秋冬养生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心血管病患者自秋季起就开始增加,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冠心病患者和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尤其要多加注意。这是因为突然降临的寒...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秋燥伤肺的易感人群大致有:老年人、儿童、体弱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此外还有长期疲劳、生活不规律等所致的亚健康状态者,这些人由于抵抗力低下,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就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伤。 “三伏不到秋来到”,不等秋天真正到来,立秋先到了。立秋过后,白天虽然依然炎热,但至...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季养生警惕“秋伤于燥”

“秋伤于燥”多与“肺”脏相应,肺主皮毛,故有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的现象。 近来门诊不少患者普遍反映唇口舌咽干燥,手指甲周围皮肤干燥起皮。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喻嘉言曾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一篇指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秋分以后之燥,秋伤于燥。”常有言秋分后天气“燥”,而实则霜降前后才为“...

秋风送爽天逐凉 护阴养肺防秋燥

秋风送爽天逐凉 护阴养肺防秋燥

秋季的养生要义是防燥护阴,养肺为先,使肺气得平,无外其志。尤应注意在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科学调摄和疾病的预防。 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六个节气,也即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从立秋到霜降,其气候变化经历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立秋、处暑、白露这三...

秋分天渐凉 四大养生细节保健康

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冒。此外,以下的四个养生细节也要注意。 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