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冬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冬季养生宜“藏” 健康过冬收好这六招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2)冬季养生206

进入大雪节气,有的体虚者一受冷便感冒,有的基础病患者受寒后病情加重。有什么保健妙招有助提升体质健康过冬?哪些疾病冬季高发需提前预防?日前,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微课邀请了广东省名中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升云教授,从中医角度分析冬季特点以及调整生活作息的策略。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升云教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张灿城

精神宜安静 有助养精蓄锐

孙升云介绍,冬天气候寒冷,这时候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生理规律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学会控制情志活动。这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养精蓄锐。

不过,由于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容易产生季节性情绪失调,即“冬季抑郁症”。孙升云建议,为了避免沉溺于冬季抑郁情绪中,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并注意加强身体营养的补给。在冬天,集体活动不可或缺,如果是已退休的老人,还可以选择修习一门新的技艺,如琴棋书画,或者和志同道合的老友记一起,为退休生活设置新的目标和人生方向。

疾病要预防 警惕冬寒加重原有疾病

“刚入冬时感冒较高发,最近小儿腮腺炎也有好几例。对于冬季好发的疾病,应该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孙升云表示。

其介绍,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炼外,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一定预防作用。冬季由于穿衣较厚,运动不宜大汗淋漓,否则一出汗汗液闷在身体里,风一吹容易感冒着凉,这时候生活起居也要注意多开窗通风,老人小孩少去人多封闭的场所。

此外,冬寒时常诱发身体原有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因此患者一方面要防寒护阳,注意保暖和四肢的保健,另一方面要按时服药,控制好基础疾病的病情,以免在冬寒下诱发加重原有疾病。对于年老体弱的人士,在节气前后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饮食适度,不吃过寒、过热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并且适时增减衣服,随时携带救急药物。

可适当进补 黑色护肾食物为佳

在中医看来,冬季对应肾。中医将肾脏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骨、生髓、纳气、生殖,如果冬季做好护肾工作,身体系统的运行便会顺畅。

“冬天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可以结合食疗进补。”孙升云介绍,秋冬饮食上要注意养阴,不宜生冷或燥热,最适合滋阴潜阳,以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为了避免维生素缺乏,还应该多摄取新鲜的蔬菜水果。

孙升云介绍,冬季人体很少出汗,因此建议减少食盐摄入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可以适当增加苦味食物坚肾养心。此外,可以多吃黑色食物补肾,如黑米、黑枣、黑枸杞、黑豆、黑木耳、黑荞麦、乌鸡等。

很多人询问,冬天是否适合大鱼大肉进补呢?对此,孙升云表示,进补的度应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而定。一般人群冬季可以吃谷类、羊肉、鳖、鱼等食物,适合热饮热食保护阳气。如果长期手脚冰凉,可以煲当归羊肉汤适当进补。

不过,阴虚火旺的人士不宜用太补的食材,否则“火气”越补越旺。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而又体质虚弱的人,进补可选择循序渐进的温补方式。例如想喝羊肉汤进补的,可以先喝一小碗,察看身体是否有不适反应,如果有应立刻停止进补;也可找中医辨证体质给出个性化建议。此外,冬季喝茶宜喝温性的熟普和红茶,应减少喝绿茶。

冬季保健 有这六招

一、精神养生。冬天里,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切忌大悲大喜,要养精蓄锐。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二、起居调养。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穿衣要适度,过少过薄容易感冒。

三、饮食调养,宜滋阴潜阳。秋冬要注重养阴,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可以吃羊肉、鳖、龟等食物,也适宜吃一些黑色食物养肾,如黑木耳、黑枸杞、黑米、黑豆、乌鸡等。手脚冰冷者可煲当归羊肉汤温补;阴虚火旺者不宜过补。

四、运动调养。“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但冬季晨练不宜过早,要避免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不宜大汗淋漓。

五、防病保健。注意预防流感、麻疹、腮腺炎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要避免受凉诱发疾病加重,同时也要按时服药控制好基础疾病。

六、应急药物要齐备。年老体弱者冬季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冲动,不吃过寒、过热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畅通。要随身准备救急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梁超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5178.html

标签: 冬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冬季养生宜“藏” 健康过冬收好这六招” 的相关文章

冬日谨防冻疮复发

冬日谨防冻疮复发

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外寒侵袭,损伤阳气,寒凝血瘀而致。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它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症见局部皮肤发凉,出现暗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片,按之柔软。严重时出现水疱,...

百病寒中起 5种坏习惯伤阳气

老百姓常讲“百病寒中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体寒的人群除了怕冷这一典型症状,还可能出现头晕、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大便稀烂、小便清长等现象,女性痛经也是体寒的一种表现。 寒性体质也叫虚寒体质,主要由阳虚所致。阳虚,指的是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 中医上讲:阳虚则外寒,阳气不足则不能温煦五脏六腑,会...

三九已至 如何赶走冬季抑郁

随着冬天的到来,一种叫“冬季抑郁”的病,正在悄悄侵蚀患者,有些人常会有无精打采、乏力、失眠、易感“疲劳”的感觉。 “三九”已至,深冬来临,天气更加寒冷。随着冬天的到来,一种叫“冬季抑郁”的病,正在悄悄侵蚀患者,有些人常会有无精打采、乏力、失眠、易感“疲劳”的感觉。 什么是冬季“抑郁” 冬天有此感...

冬季养肾保健六法

冬季户外寒冷,人们少动而多食,人体吸收功能强盛、合成代谢旺盛,可以很好地涵养阳气、培补精气,因此冬季养生最宜养肾脏。 《黄帝内经》载:“肾脏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相应。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最利于人体...

冬季养生重点:养肾防寒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 “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不用暖水袋,晚上半夜都暖不过来。”36岁的市民张女士说,她最害怕过冬天,不但手脚凉,还特别容易感冒。专家介绍,手脚冰...

冬季暖胃三小妙招

高良姜暖胃止痛,干姜温中散寒,二者都含有挥发油,可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脘疼痛。 热姜粥:高良姜10g,干姜5g,大米50g。将大米洗净后加水熬粥,快熟时,加入高良姜、干姜,至米熟粥成即可,温热服食。高良姜暖胃止痛,干姜温中散寒,二者都含有挥发油,可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脘疼痛。 茴香外敷: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