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冬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冬季养生的七忌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2)冬季养生199

无论养生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不违反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现提供冬季养生的七忌,供大家参考:

冬季养生的七忌  冬季养生 第1张

01

衣服穿厚才保暖:

穿衣保暖是缓冲外面冷空气与体表的热空气之间的对流,使人体的热量得以保存,从而感到温暖。但穿衣太厚,衣服内空气对流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减弱御寒能力。

冬季养生的七忌  冬季养生 第2张

02

冬季最宜吃火锅:

冬季气候偏于干燥,火锅调料又偏于温热,阳虚者吃火锅较宜。但气阴两虚者不宜食火锅。注意食物一定要煮熟,以防细菌和病毒的污染。

冬季养生的七忌  冬季养生 第3张

03

关节疼痛多饮酒:

冬季气候寒冷,关节伸屈不利,关节炎的病人往往病情加重,认为喝酒可以驱寒,活血。其实长期饮酒加速骨钙丢失,导致关节不利,腰背疼痛。同时饮酒加重动脉硬化、肝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

冬季养生的七忌  冬季养生 第4张

04

室温高才舒服:

人体最舒适的室内外温度是18-27℃之间,而15~18℃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理想温度。室温过高,易感疲劳,如空调温度过高,易头疼、咽喉干燥、鼻塞、免疫力下降。室内外温差太大,外出更易患感冒。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意外。

冬季养生的七忌  冬季养生 第5张

05

冬季雾中常行走:

冬季是江南大雾形成的多发季节,大雾时污染物滞留于近地面的空气中,空气质量特别差,因此,浓雾天气时少出行,出行时戴口罩。

06

冬天晨练起得早:

冬天的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人们认为空气好,其实不然,早晨空气相对比较混浊,气温又偏低,有害物质沉降于近地面而不易散去,不适宜晨练,早锻炼最好在八、九点钟,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为宜。

冬季养生的七忌  冬季养生 第6张

07

鼻子受扰不管它:

早晨空气质量最差,外出后吸入污染空气,鼻子受扰就出现喷嚏、咳嗽、流涕等症状,长久易患呼吸道疾病,此时外出要戴口罩,预防污染空气的侵袭。

冬季养生的七忌  冬季养生 第7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5176.html

标签: 冬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冬季养生的七忌” 的相关文章

冬季之气谓之“寒” 养生保健“肾”为先

冬季之气谓之“寒” 养生保健“肾”为先

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秋去冬来,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出现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易感风寒等现象。中医理论认为,冬季主气为寒,寒与肾相应,所以冬季最易耗伤肾之阳气出现腰膝冷痛等肾阳虚症状。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11月8日是立冬,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秋去冬来,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出现腰膝冷痛、...

冬季养生先养肺 五招避免肺伤害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要先养肺,如果冬季养不好肺的话,不仅养生没有效果,还会让身体受到伤害。 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身边感冒咳嗽的人特别多,有的病情严重的发展到了肺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病人群也不仅局限于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就连不少平时身体强壮的中青...

冬季如何预防五类多发病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许多常见疾病如感冒、皮肤干燥、鼻炎等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上升。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许多常见疾病如感冒、皮肤干燥、鼻炎等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上升。如何做好防范措施,将这些多发病拒之门外?专家介绍说,做好日常保健,提高抵抗力是预防所有疾病的“万金油”。 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冬天更是“...

冬季养阳是关键 起居养生8要点

冬季养阳是关键 起居养生8要点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万物闭藏。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 冬季的自然界阴盛阳衰,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故养生专家建议,冬季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入冬后,天气转寒,因此“敛阴护阳”的主要内容就是“祛寒就温”。一...

未品秋浓已立冬 两藏五防话养生

未品秋浓已立冬 两藏五防话养生

传统中医认为立冬之后应该温补养阳,少吃生冷,不宜干燥。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渐冷,气温降低,很多市民开始注意保暖防寒以及冬季滋补。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中国古代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传统中医认为立冬之后应该温补养阳,少吃生冷,不宜干燥。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

数九寒天预防脑出血

冬季寒冷刺激引起血管的强烈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导致发生病变的脑内细小动脉破裂,造成脑出血。另外,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吸烟饮酒、便秘等也容易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曾有神经内科专家说过,如果把大脑比作农田,脑血管就像水道,水道灌溉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