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528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针对夏季常见的中暑,也就是中医说的阳暑,藿香正气类制剂并不适合。

进入夏天,尤其是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整天湿热黏腻,没精打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少人分享经验:常备藿香正气,只要身体不舒服,统统交给它来解决。专家表示,藿香正气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安然度夏关键要做好养心、养脾、避暑、养阳四件事。

夏季无病三分虚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另外,如今人们普遍贪凉吹空调、吃冷饮等,伤了人体阳气,很多人会有低热、身体倦怠、疲倦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因此也就有了“夏季无病三分虚”的说法。

藿香正气类药物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藿香正气类药物?专家说,关键是认准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即内有湿滞脾胃,又外感风寒,脾胃运化失常,暑天因天热贪凉,骤遇冷风或过嗜冷饮所致的如感冒或胃肠道疾病。

针对夏季常见的中暑,也就是中医说的阳暑,藿香正气类制剂并不适合。这种中暑通常是由日晒、出汗过多、饮水不足、暑热侵袭引起的,治疗应以解暑降火、养阴解热为主。误用藿香正气类制剂,反而耗人津液,发散气血,结果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另外,外感风热夹湿,出现发热重、咽喉红肿疼痛、痰黏或黄、口渴等症状者,也不可服用藿香正气。

安然度夏做好四件事

那么,在三伏天里,我们应该如何缓解苦夏,保持精神振奋?专家表示,要做好四件事:

养心

暑热季节,骄阳似火,热气蒸人,容易情绪激动,心烦急躁,易怒发火,对健康非常有害。因此,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

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下棋、游泳、打扑克等。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参加夏令营、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活动,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以锻炼身体。

养脾

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夏季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如果大量进食生冷瓜果,更易损伤脾胃。

所以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如进食过于油腻,会加重胃肠负担,建议饮食清淡,可以各种粥为餐,如茯苓薏仁粥、山药粥等作为食疗,起到益气健脾、清暑利湿的作用。另外,甜可伤脾,需严格控制糕点、含糖饮料的摄入。

避暑

夏季“暑易伤气”,即炎热的天气容易耗伤人体正气,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中暑),此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如果出现舌质红、舌苔少,可以使用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平时还可以用荷叶泡茶饮,适当吃些西瓜、冬瓜、绿豆汤。最好在午饭后睡一会儿,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消除疲劳。外出时要戴遮阳帽、打伞等,避免在烈日下呆得过久。湿衣服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以免暑热并袭,身生疮毒。夏季不宜长时间劳动,要防出汗过多,汗多伤气。

养阳

《黄帝内经》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阳气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靠人体阳气。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健康的关键。

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出汗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作用。如果汗出的多,伤的不仅仅是阴,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比如夏天喝冷饮、吹空调、吃冰西瓜这些举动均会伤到阳气。

夏天养阳很重要

适当晒晒太阳

夏天也要适当晒太阳,不花钱却有效,能防止骨质疏松,也有助于卵巢功能的稳定,这是中医所说的“以阳养阳”。早晨9点多或下午四五点钟,晒15分钟左右,别忘了多晒晒背,因为背上有督脉,主一身之阳。在晒太阳的同时注意勿晒伤皮肤。

增加户外活动

运动非常重要,因为“动则阳生”。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项目均可。要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令身体与自然直接接触,阳气就被调动起来,增强卫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

空调不宜太冷

空调温度以26℃~27℃为宜,睡眠时还应再高1℃~2℃。在空调房内腰腹不可暴露于外。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房间,否则最伤阳气。

少苦寒节冷饮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如现在流行喝的凉茶)。适当食韭菜、芥菜、葱、蛋类、肉类、生姜等,也可选用鲜荔枝、桂圆等水果。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时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中药内服外治

养阳可以通过食疗、中药口服等方法进行。还有一个非常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医外治法,如中药泡脚、艾灸、火罐、刮痧、穴位帖敷等。利用温性药物,加以温热的刺激及夏季阳气旺盛之季,三者合一,以阳养阳,因势利导,不经消化道吸收和肝脏的代谢,不用担心有上火等副作用,收效明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192.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的相关文章

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

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

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

荷香盈盈润炎夏

荷香盈盈润炎夏

赏荷除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外,荷叶、荷花、荷梗还是一味中药,亦食亦药。 炎炎夏日,乡间点点蛙鸣的池塘里,常见绿荷点点,荷扇摇摇,荷花含笑,一派美妙的田园风光。宋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人李渔的《芙蕖》,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等名...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

夏季养心 养阳是关键

夏季养心 养阳是关键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 茶饮药膳祛暑热 中草药中有一类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为药食同源之品,选择这样一类药食同源之品,配成茶饮药膳,实为夏季养生之佳品。...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的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 据了解,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

五运六气话高热 清热防暑养心茶

对于今年的热,从五运六气学说角度是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2018年为戊戌年,“中运”太徵火,属于岁火太过之年,火之太过,称为“赫曦”。 今年三伏天真的有些热。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7月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辽宁、吉林、重庆、山东、河南等地偏高2℃以上,尤其是7月中旬以来,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