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夏季防止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551
夏季空气中湿度高,气压偏低,含氧量降低,会导致人体缺血、缺氧。锻炼后因汗出过多血液循环受阻,回家后进入空调房,环境冷热不均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近日,62岁的市民常先生晨练后回家突发心梗,经医院竭力抢救后脱离危险。家人很纳闷,“都说心脏病在冬天易发作,怎么夏天也发作?”对此,专家解释说,夏季空气中湿度高,气压偏低,含氧量降低,会导致人体缺血、缺氧。锻炼后因汗出过多血液循环受阻,回家后进入空调房,环境冷热不均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因此,夏季防止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

起居有常 保证睡眠

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平稳,即要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注意劳逸结合等。夏季人体机能较为活跃,动则升阳,适当运动能起到较好的健身效果,但不可过度,尤其是老年人,以打太极、散步等舒缓的运动为主,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大量出汗,因“汗为心之液”,过度排汗会造成心气不足,甚至气随津脱等危重情况。

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要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夜间11点之前尽量要进入睡眠状态,午餐后半小时午睡30分钟至1小时,每天保证七八个小时睡眠时间。很多老年人常年早起晨练,但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早晨6~10时,外出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室内避免温差过大

夏天室外温度高,房间里空调凉,有些人贪冷饮,这种反复由热到冷,由冷到热的环境变化,对心血管患者极其不利。心血管疾病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温度过高时,会增加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而当温度过低时,会使血管相应收缩。如果忽冷忽热,血管的强力收缩会使冠脉内已形成的斑块被牵拉破裂,引起血栓脱落,易突发心梗。

室内可用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空调多用除湿功能,降低湿度缓解闷热感觉。空调屋不宜调得太低,一般以26℃左右为宜,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7℃。老年人要洗温水澡,不宜用过冷或过热的水洗澡。

饮食调养“四低一高”

心脑血管病患者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补充水分。提倡“四低一高”饮食原则: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进食动物内脏、肥肉、蟹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温开水,可多喝如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但寒凉体质的人不宜服用。中医有五行养生的理念,夏季与心、红色对应,因此,适当吃红色食物有助养心,比如红枣、樱桃、葡萄柚、胡萝卜等食物。

调节情绪心态平和

中医养心中的“心”,一方面指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血管系统,中医有言“心主血脉”;另一方面,还指情志、心情,正所谓“心主神明”。据调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诱因中,情绪激动所占比例为第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态一定要平和,静心才能养心。易怒、紧张、情绪不稳等心理表现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所以生活中要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要懂得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通过向亲友倾诉,或寄情于音乐或自己的爱好中,使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

高血压患者切不可擅自停药

在炎热的夏季,由于人体内的血管舒张、血流加快、阻力减少等原因,部分患者的血压降低,擅自停药或减药。专家提醒,因为夏季人们的睡眠质量下降,易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致使夜间血压升高,有可能导致出血性中风。另外,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同,有些患者不吃药,血压会立刻反弹。因此,夏季高血压患者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万万不可擅自停药。

贴敷、按摩“养心护心”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除了在生活饮食起居等方面注意调节以外,配合中医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养心护心”效果更优。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尤其是“三伏贴”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特色优势。心血管疾病冬季高发,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原理,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将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虚助阳的中药膏,贴敷于心俞、膻中、内关等穴位,具有益气温阳,通脉止痛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还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加机体免疫力,达到调治和预防冬病的作用。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起到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等作用。比如高血压患者可以按摩百会穴、太冲穴等穴位,具有缓解头疼头晕、疏肝理气等作用;心绞痛患者可以按摩内关、神门、檀中穴等穴位,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发作症状;心律失常患者可以按摩神门、郄门、内关穴等穴,可以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保护心脏可按摩内关、神门、天泉等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等作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188.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夏季防止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 的相关文章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针对夏季常见的中暑,也就是中医说的阳暑,藿香正气类制剂并不适合。 进入夏天,尤其是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整天湿热黏腻,没精打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少人分享经验:常备藿...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的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 据了解,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

夏季属火应于心 凉血养心最养生

夏季属火应于心 凉血养心最养生

夏三月阳气大放,夏属火应心,心为阳脏,所处上焦,为阳中之太阳,夏三月人的阳气主要集中于心。 夏,是怒放,是生长。适度“放纵”以待秋。夏长正是为秋收,自然之法则。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炎暑将临,雷雨增多,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时节。此时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

夏季养生重养心 日常生活5注意

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专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立夏”节气,意味着夏季的到来。夏季伊始,如何养生才利于健康呢?专家介绍,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立夏后,人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专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

暑期学生溺水多 家长警惕防悲剧

溺水已经成为暑期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家长一定要常提醒,常教育,常关注,防止孩子因溺水而发生意外。 炎炎夏日,戏水游泳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消暑方式,而溺水已经成为暑期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家长一定要常提醒,常教育,常关注,防止孩子因溺水而发生意外。 下水游泳前要确认的事项 注意事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