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长夏”为何要养脾?如何养脾?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488
长夏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人体易感受湿邪而引发诸多疾病,长夏养脾的原则是“健脾祛湿”,可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

中医养生保健特别强调“三因养生”,即“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专家介绍,“因时养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顺时养生。中医不同于气象学将一年分为四季,而是根据“五行”原理来划分季节,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在中医学中,五季养生中各季重点养护的脏腑不同,养护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长夏里,如何主动适应季节特点进行科学养生,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长夏”的特点有哪些?

“长夏”一词,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脏气法时论等篇:“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在此首次提出“长夏”以及与脾胃相对应的观点。《黄帝内经》将一年四时分为五时,而五时又对应五行,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对应关系,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相对应。

中医所说的“长夏”,一般指农历6、7月份,其始于盛夏而止于秋凉,占一年间的中央时段。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闷热难耐。按照农作物在一年中“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生长规律,长夏时节,大多数农作物正处于转化和成熟、孕育籽实的阶段,故长夏的生化作用为“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为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

“长夏”为何要养脾?

长夏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人体易感受湿邪而引发诸多疾病。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气候炎热,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大,不利于人体散发热量。而高温条件下,汗出水分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湿度大,使机体难以通过汗出蒸发水分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为脘腹胀满、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精神萎靡、身困体沉等一系列症状。在此基础上,古代医家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长夏的气候特点为多湿。又由于长夏天气炎热,腠理大开,人体阳气外泄过多,极易中寒,以致脾胃虚弱,最易发生脾胃疾病,包括流行性消化系统传染病。

中医学早就有“脾旺长夏”的理论。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脾胃位于身体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构成人体上输下传的太极枢纽,起着升清降浊作用。“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脾胃承担着消化食物、供应营养的重要任务,就像自然界土之养育万物一样,故中医学特别强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因脾主四肢肌肉。脾胃功能强健,则人体肌肉强壮、健康、少病、长寿。《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的正气,就是指脾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心肺,进而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的功能和功效。气血充沛,正气充足,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营养,才能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来源于脾胃之气,称为正气、中气。现代医学也认为,脾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与人体健康长寿密切相关。

若脾土运化之功能降低,则虽能日进饮食,但不能化生气血,就会使心、肝、肺、肾等各脏腑、组织、器官皆失其滋养;或因长夏湿气太重,成六淫之湿邪,反困其脾;或因平素脾胃虚弱,又为湿邪所伤,诸多脾胃之病亦由此而起;或因长夏炎热,湿与暑热交织,“暑必挟湿”,而致暑湿为病。“脾喜燥恶湿”,当湿气过盛,影响脾的正常功能时,常常进一步引起循环、呼吸、内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统的疾病,人体抵抗力也会随之减低。由此可见,长夏养生必须重点养护脾胃。

“长夏”如何养脾?

长夏养脾的原则是“健脾祛湿”,可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具体有如下8条。

饮食调摄 长夏时节应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摄,饮食宜定时、规律,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给予调理。食物种类要多样,适当吃些清热、利湿类食品,如冬瓜、豆类、小白菜、苦瓜及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果蔬,如猕猴桃、西红柿、梨、西瓜、香蕉、桃,以满足身体消耗所需要的营养供给。再比如说,鲤鱼、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湿作用。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还要注意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腻等饮食之偏嗜,过食辛辣,易助湿生热,为长夏之大忌。

适当补水 长夏闷热,人易出汗,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喝水的方法为少量多次,即频频饮之,但每次不宜多饮,切记燥热、劳累和剧烈运动之后一次狂饮冷水。要尽量少饮酒,因为酒亦主湿。牛奶、豆浆、粥、汤等流食,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脾胃虚弱的人可用莲子、荷叶、薏米、丝瓜、大枣、山楂、砂仁等具有健脾、醒脾、消食、利湿的中药饮片,自制凉茶或药粥调养。特别在长夏之际,不建议大量吃冷饮,因其易伤人体阳气。

避免贪凉 适宜的室内温度,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条件。在长夏时节,注意避免过于贪凉。不要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大,以室内温度25℃~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为宜,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将室内相对湿度调到40%~60%。

良好睡眠 “长昼酷暑”是长夏的主要气候特点,大家应该自觉适应自然界“昼长夜短”的规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觉”即增加半小时午睡时间。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一些脾胃功能较差或湿邪困脾而患脾胃病的朋友,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应及时选择中医药治疗。

注意避暑 长夏季节,应尽量避开烈日暴晒,最好利用早晚时间锻炼身体,锻炼时要防止汗出过多而致阳气外泄。患有慢性脾胃病者,除了可做广播体操、跑步等“动功”运动之外,还鼓励其进行“内养功”或“放松功”等“静功”训练,因为充分地放松和入静,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对脾胃的养护更佳。研究证明,适当运动,能够抑制大脑皮质病理兴奋灶,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特别推荐朋友们做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系列运动,对调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帮助。

慎凉水浴 提倡用温水冲凉,特别是老幼体弱之人,凉水淋浴增加患病风险。

心情愉悦 长夏天气湿热,易使人心烦意乱,故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喜悦轻松的情绪可健脾益胃。若“七情”“过犹不及”,则可直接伤及脏腑,尤其是多思、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均对脾胃和身体不利。

长夏是养生治病的最佳时间 长夏,既是养生保健的最佳时间,亦是患病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借助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时期,积极医治脾胃病或其他原有痼疾,往往会收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对于患有脾胃病的人,应注意口鼻腔及咽部慢性炎症的治疗及全身疾病的防治。还应注意已使用药物的副作用,以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对重症脾胃病、如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建议定期复查,以防恶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190.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长夏”为何要养脾?如何养脾?” 的相关文章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高温天气中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要当心冠心病急性发作,要学会自我调养、预防为主。 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血管因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分为无症状冠心病(隐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五种类型。其中,无症状冠心病即隐性冠心病是各类冠心病...

夏季属火应于心 凉血养心最养生

夏季属火应于心 凉血养心最养生

夏三月阳气大放,夏属火应心,心为阳脏,所处上焦,为阳中之太阳,夏三月人的阳气主要集中于心。 夏,是怒放,是生长。适度“放纵”以待秋。夏长正是为秋收,自然之法则。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炎暑将临,雷雨增多,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时节。此时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

夏季常用的药露方

夏季服用具有消暑生津、清热解毒作用的药露,不仅能补充体内水分,解除烦渴,而且还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夏季,常会使人出现口渴心烦、厌食、失眠等不适症状,这时服用具有消暑生津、清热解毒作用的药露,不仅能补充体内水分,解除烦渴,而且还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下面介绍几款夏季常用的药露方: 金银花露:取金银花2...

酷暑天热湿邪重 警防夏季皮肤病

中医认为:“湿”邪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病因。夏季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气温较高,湿与热相结,不利于皮肤水分蒸发,容易出现皮肤病。 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像各种癣、痘痘、脓疱、皮炎、湿疹等。为什么这些皮肤病会在夏天频繁出现呢? 中医认为:“湿”邪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病因。夏季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

夏天驱蚊方法及叮咬后处理

被蚊子叮咬后,很大程度会出现皮肤痕痒、红肿等症状,这时可用氨水、香皂水等氨水涂抹被咬部位进行缓解,这样能在数分钟内止痒。 夏天被蚊虫叮咬是常事,我们却习以为常认为没什么很大的问题。事实上蚊虫叮咬不仅仅会伤害我们的皮肤,有时候还会带来一些传染疾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预防蚊虫叮咬。 驱蚊方法介绍...

冬病夏治也可“内治”

内治中的内服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病情轻重、阴阳偏盛偏衰的个体差异及脏腑失和的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药物内服或食物疗法,在夏季三伏之际,运用内服药物、药膳食补等手段,以防止冬病,去除痼疾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较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之一,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