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冻”养生也要因人而异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05
“秋冻”养生要根据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都冻。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添厚衣,应有意识地从事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都冻。

老人、婴幼儿“秋冻”要当心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还会导致血管破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那些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长期病号均不宜“秋冻”,此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因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

儿童“秋冻”最适宜

秋天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段,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如果刚冷一点,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活泼好动,极易因出汗而把内衣浸湿,待安静下来时,风一吹,就易感冒伤风。但是家长也应该注意,不要为使孩子得到御寒锻炼而着凉生病,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使其逐渐适应。

四个部位冻不得

“秋冻”时,对身体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四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腹部: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部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脚部: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脖子受凉,向下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双肩: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因寒冷而受损伤。

“秋冻”要选好时机

初秋,暑热未消,还时不时地有几场“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而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此外,要领悟“秋冻”的内涵,不应只局限于少穿点衣服,也包含诸如运动锻炼等,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17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冻”养生也要因人而异” 的相关文章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经过天气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炎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饮食及生活习惯,大家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做到与天地相应...

秋季脾胃多疲惫 进补之前重养胃

秋季脾胃多疲惫 进补之前重养胃

进入秋季,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而且经过酷夏各种冰冻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进入秋季,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而且经过酷夏各种冰冻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秋季进补前重在养胃。...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螨花粉增多,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导致鼻炎发生。 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秋天是鼻炎的易发期,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喷嚏不断,鼻塞、头疼等,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介绍,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季养生警惕“秋伤于燥”

“秋伤于燥”多与“肺”脏相应,肺主皮毛,故有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的现象。 近来门诊不少患者普遍反映唇口舌咽干燥,手指甲周围皮肤干燥起皮。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喻嘉言曾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一篇指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秋分以后之燥,秋伤于燥。”常有言秋分后天气“燥”,而实则霜降前后才为“...

秋季哮喘多频发 日常预防有“六法”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属于过敏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