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进补贵在养阴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74
秋季进补,养阴为上。《素问》认为,人至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少,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肾阴也随之衰减,老年人容易出现肾阴亏虚。

经过漫长的夏季,人体的损耗较大,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会出现体重减轻、倦怠乏力、纳呆等气阴两虚的症状,所以,在秋季进补很有必要。患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能及时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冬季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滋长,而肺气和燥气过度地交换循环造成体内津液大量耗伤,此时人体如能及时顺应秋冬收藏规律而养阴,可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致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养阴为上。《素问》认为,人至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少,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肾阴也随之衰减,老年人容易出现肾阴亏虚。因此,秋季养阴对于中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阴虚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所表现的虚热征候。其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特征。秋季进补原则是益气养阴、气阴双补,由于老年人脏器衰弱,脾胃消化功能不足,因此进补时要选用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不能马上进食阿胶、甲鱼等过于滋腻的养阴补品,这样会滋腻碍胃,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消化功能,既浪费又有损健康。秋季,可选用茭白、南瓜、芡实、莲子、桂圆、花生、栗子、藕、百合、山药、白扁豆、黑芝麻、红枣、核桃、梨、荸荠、胡萝卜、番茄、荠菜、平菇、黄鳝、海蛰、海带、蛇肉、兔肉等食物,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还可适量服用黄芪和西洋参、太子参等气阴双补之品,老人秋补忌用人参、鹿茸、淫羊藿、肉桂等过于温热的补药。

此外,初秋除注意精气的收敛护养外,还要注意科学安排劳作与休息,多喝些开水、淡茶、豆浆、牛奶。在清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也是秋季进补的一种辅助方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172.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季进补贵在养阴” 的相关文章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年龄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跟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等有关。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

中秋过后天渐凉 “秋冻养生”有诀窍

中秋过后天渐凉 “秋冻养生”有诀窍

过了中秋节,凉爽干燥的天气中渐渐透出些寒意,秋冻锻炼是有讲究的,头、脚不能冻。 “春捂秋冻”是人们所熟悉的养生谚语。过了中秋节,凉爽干燥的天气中渐渐透出些寒意。随着气温的降低,有的人认为“秋冻”可以增加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天气变化的日子里,特意地不加衣服,不戴帽子,不换鞋袜。其实,秋冻锻...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中医认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 “春捂秋冻”的道理没错,但年轻人即使体质好也应“冻”得适度,“秋冻”不当,会招来“裙装病”——大冷天穿得太少落下关节炎;名为寒冷性脂膜炎的皮肤病,也常常会袭击那些为了美丽...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螨花粉增多,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导致鼻炎发生。 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秋天是鼻炎的易发期,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喷嚏不断,鼻塞、头疼等,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介绍,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6个要诀: 一、忌...

三方面有效防治秋燥

中医学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气候干燥最容易损伤肺,因此秋季尤其要注意对肺的保养,预防肺系疾病发生。 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入秋以来,有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喉咙发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