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长夏之季 如何合理除湿健脾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722
湿为长夏(夏秋之交)主气。此时节,湿热熏蒸,水汽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

湿为长夏(夏秋之交)主气。此时节,湿热熏蒸,水汽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则胸闷,俗称“热得喘不上气”。且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表现为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夏秋之交季容易出现“湿”重而影响健康,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甚至属于津液亏虚的体质,却盲目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要学会科学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除“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如厕时,看大便。黏滞溏软不成形者体内有湿。2.看舌苔。白苔增厚,黏腻不爽者为寒湿;舌苔粗糙或厚且发黄腻者为湿热。3.小腿。湿性重浊黏腻,其向趋下,小腿位于人体的下部,所以小腿是否发酸,发沉是判断体内是否有湿的典型指标。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湿,也要科学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是“红豆薏米汤”,“绿豆汤”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先说红豆薏米汤,红豆和薏米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但这两样食物均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作为加餐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的紊乱。薏米红豆汤并不适合“湿热”类的人群。绿豆汤,绿豆性寒凉,脾胃有寒的人不宜吃。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味常用中药,均为药食同源。帮助体湿朋友们科学合理且更有针对性地除湿健脾。

山药 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用于脾胃虚弱,脾虚食少。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腹泻者皆可食用。

大枣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白扁豆 健脾,化湿,消暑。用于脾虚湿盛,运化失常导致的食少便溏,白带增多。

薏米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

冬瓜皮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玉米须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用于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体内有湿者,因其兼具降血糖功效。

赤小豆 利水除湿,解毒排脓,通乳。

绿豆 清热,消暑,利水,解毒。用于湿热烦渴、感冒发热、吐泻、水肿尿少等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12.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长夏之季 如何合理除湿健脾” 的相关文章

秋季养生话“秋冻” 早晚更应防“秋凉”

秋季养生话“秋冻” 早晚更应防“秋凉”

秋天气候变化的时候,白天很热,让人又吃雪糕又扇扇子的,但是早晚很凉,凉风嗖嗖的,身体壮的人没有问题,但是部分体弱人群如果不注意,会被寒气伤到,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别敞着前襟,以免寒气侵袭肚腹,引发腹痛。 在中医里面,被寒邪伤到,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我们咕咚几...

“贴秋膘”并非适合现代每个人 “秋燥肆虐”更应注重养阴

“贴秋膘”并非适合现代每个人 “秋燥肆虐”更应注重养阴

人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贴秋膘”又开始在很多地方流行起来。秋后的确该适当进补,但贴膘并非明智选择。 民间紊有“昼养阳,夜养阴”的说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肾等脏器得到充分休养。人秋后的作息应逐步调整为“早睡早起”的状态。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贴秋膘”又开始在很多地方流行起...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尽管处暑已过,然而多地“秋老虎”仍盛行,闷热、高温、潮湿的天气让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下降,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螨花粉增多,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导致鼻炎发生。 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秋天是鼻炎的易发期,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喷嚏不断,鼻塞、头疼等,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介绍,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夏秋换季时所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机体调节过程,属于身体的自我保护行为。 初秋时节,不少人都会产生莫名的倦意,整天睡眼惺忪打不起精神,甚至有人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其实,这种疲惫、嗜睡的现象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