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生津疗疾话橘子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36
《日华子本草》说橘子能止渴、开胃、顺气。《医林纂要》言其能除烦醒酒。橘子经蜜糖渍制,就是橘饼,有健胃、化痰、止咳、止泻、醒酒功效。

金秋季节,又有大量橘子上市。吃完橘子,剩下的橘核、橘皮、橘络洗净晒干,就是可以疗疾的中药。

《日华子本草》说橘子能止渴、开胃、顺气。《医林纂要》言其能除烦醒酒。橘子经蜜糖渍制,就是橘饼,有健胃、化痰、止咳、止泻、醒酒功效。民间常用橘饼煎水服,以治疗胃口不开、咳嗽痰多的病人,也可治疗因过食生冷水果引起的腹泻。

橘子的外皮晒干后就是中药陈皮,有行气、健胃、燥湿、化痰功效。用陈皮、生姜加红糖熬水喝,能治风寒感冒咳嗽。橘子皮内与瓤外表上的白色筋络名橘络,有通络、行气、化痰的作用,可治疗痰滞经络、胸闷、胸痛等症。橘子种子名橘核,有理气、散结、止痛的作用,是治疗疝气痛和睾丸肿痛的良药。用橘核煎水内服或外用又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良方,方法是将橘核研细末,用二十五度左右的白酒调成膏状,敷于炎症上,干后即换。症状严重可配合用橘核30克、米酒50克,水 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3次,每次服20毫升。

橘根、橘叶也可入药,具有舒肝、健脾、和胃不同功能。

橘子虽好,不宜多吃,多食会“上火”,促发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咽喉干痛、大便秘结等症状。甚至还会引起“橘子病”,出现皮肤变黄等症。橘子中含有丰富的果酸,空腹食用会对消化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不要给婴幼儿喂食过多橘子或橘子汁。因婴幼儿肝脏功能不健全,过多食用橘子,肝脏不能将体内过多的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发生“胡萝卜素血症”,轻者表现为皮肤色泽发黄,重者可能还会出现厌食、烦躁等症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05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生津疗疾话橘子” 的相关文章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秋燥伤肺的易感人群大致有:老年人、儿童、体弱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此外还有长期疲劳、生活不规律等所致的亚健康状态者,这些人由于抵抗力低下,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就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伤。 “三伏不到秋来到”,不等秋天真正到来,立秋先到了。立秋过后,白天虽然依然炎热,但至...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我国古人养生很重视顺应节气的变化,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所以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秋季保健必须重视以下七防。 秋季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特别是“白露”节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

初秋养生要趁早 日常谨记“四多四少”

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秋季养生贵在“收”,在日常生活中谨记“四多四少”原则。 进入处暑,史上最长的三伏天即将落下帷幕,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在经历了几场秋雨的洗礼,许多地方都感受到了秋意,凉爽宜人。但千万要注意,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

三暖防范“新型秋乏”

寒露节气后,气温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但会加重秋乏,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

初秋天微凉 养胃护胃保健康

秋季是寒暑交替时节,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气温冷暖多变,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很容易导致新病徒生或旧病复发,尤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最为常见。 入秋后,到医院看胃病的人多了起来。由于季节因素,胃病在秋冬季会比夏天多发一些,一方面是天气转凉,大家胃口大开,一下子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