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湿热阴虚者如何抵抗“秋老虎”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30
民间常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针对这种夏天的“回光返照”,属湿热、阴虚体质的朋友会较难适应,易出现不适及罹患疾病,要特别小心和注意养生保健。

民间常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针对这种夏天的“回光返照”,属湿热、阴虚体质的朋友会较难适应,易出现不适及罹患疾病,要特别小心和注意养生保健。

暑热未消,秋燥渐当道

处暑时节,一方面,气温依然常常居高不下,暑热难消;另一方面,空气湿度开始有所下降,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时候,除了中暑、“空调病”、高血压、肠胃炎,夏季常见“高温病”仍会高发,一些人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大便秘结、口干舌燥等秋燥症状。

预防秋燥应在饮食上注重“双管齐下”:既要清热消暑,又要补水润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声音沙哑、鼻咽干燥、鼻敏感、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头发干燥易脱发、便秘等。

那么秋燥应该如何应对?对付秋燥的关键是润燥清火、生津益胃、润肠通便、增液养荣、清燥润肺和滋燥清肠等。白天可以喝点淡盐水,晚上则可以喝些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可多吃梨子、白木耳、百合以及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湿热者当避暑湿

湿热体质的人常常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性格多急躁易怒,尤其是对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而处暑时节还处于长夏期间,雨多湿气重,并会使人有闷热感。

受天气影响,人体容易受暑邪、湿邪和燥邪“三邪”的影响,湿热体质的人尤其易受暑邪和湿邪侵犯,暑湿伤人,使人容易困乏,头重脚轻。人体一旦暑湿过重,则会湿性黏滞,长时间发热,不易恢复。而肺喜润厌燥,虽然此时秋燥还不明显,但也会容易伤肺,表现为咳嗽、咯痰病症。同时,此时节细菌滋生、繁殖较快,会导致肠胃道病变和皮肤类疾病。

湿热体质朋友此时节宜保证睡眠,静养心神。可经常练习深呼吸,将气息深吸至小腹部;多听流畅悠扬舒缓有镇静作用的音乐;尽量避免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和居住;最好穿天然纤维、棉麻、丝绸等质地的衣物,不要穿紧身的衣服;运动锻炼尽量使筋骨关节柔软;可服用如茵陈、车前草、淡竹叶、滑石、溪黄草、鸡骨草、木棉花等祛湿热中药,但以上中药多寒凉之物不能久吃久服,可多喝水或者适时喝些祛暑清热利湿的凉茶。初秋干热时,可多食清甜、水分多的水果,多喝白粥,每天清晨喝一小杯淡盐水或蜂蜜水,以润肠通便。

阴虚者慎防秋燥

处暑过后,雨水逐渐减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小,相对湿度下降到30%以下,使人们的呼吸道和皮肤感到非常干燥,严重者会引发“秋燥症”,表现出咽喉肿痛,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症状。这对于阴虚体质的朋友特别难受,这种体质的人体形一般瘦长,经常感觉身体、脸上发热,皮肤干燥,面颊潮红或偏红,常感到眼睛干涩,经常口干咽燥,容易失眠,大便干结,易患咳嗽、糖尿病、闭经、发热等病症。不耐暑热、干燥天气。

此类阴虚体质朋友在饮食上宜多喝白开水、淡茶、蜂蜜水,还应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蔬菜水果,如银耳、莲藕、百合、枇杷、梨、香蕉等。鸭肉、乌鸡、蜂蜜、桂圆、薏米也是很好的滋补佳品,少食姜、葱、蒜、韭菜、大料、茴香等辛辣食品。

起居养生方面要注意,生活工作有规律,有条不紊,最好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工作生活。可适当服用银耳、燕窝、冬虫夏草、阿胶、黄精、麦冬、玉竹、百合,可用沙参、麦冬、玉竹、雪梨煲瘦猪肉,用银耳、虫草炖瘦肉等,百合红枣粥、银耳燕窝粥也为常用之品。同时秋要养肺,应避免烈日曝晒,不要汗出太多。肺喜清肃,可以在处暑后去郊外秋游,登高望远,多到空气清新的地方,练习深呼吸,使气息绵长深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89.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湿热阴虚者如何抵抗“秋老虎”” 的相关文章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

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

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

立秋过后,气候逐渐干燥,肺脏变得脆弱,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人体最易失守的防线。 立秋过后,气候逐渐干燥,肺脏变得脆弱,我们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咽痛等现象。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

初秋养生要趁早 日常谨记“四多四少”

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秋季养生贵在“收”,在日常生活中谨记“四多四少”原则。 进入处暑,史上最长的三伏天即将落下帷幕,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在经历了几场秋雨的洗礼,许多地方都感受到了秋意,凉爽宜人。但千万要注意,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

入秋渐凉泡泡脚 暖身祛病胜补药

入秋越深,愈发感受到凉意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用热水泡泡脚,驱除寒气,是很惬意的。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 入秋越深,愈发感受到凉意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用热水泡泡脚,驱除寒气,是很惬意的。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

秋季进补需谨慎 不要“贴膘”

贴秋膘习俗起始于清朝,尤其在北方民间流行较甚。一是因为北方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以肉贴膘好有劲农忙。二是从文化讲,我国唐朝、元、清等朝代,以胖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养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贴秋膘可以御寒,帮助度过漫长的冬季。 “天气转凉,想着给孩子补补营养,没想到越补越吃不下东西,面色蜡黄。”4...

秋季养生有三忌

秋季气温变化大,饮食起居需要多注意,尤其是以下3方面。 秋季气温变化大,饮食起居需要多注意,尤其是以下3方面。 忌贪凉 民谚曰“秒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水果容易引发腹泻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专家提醒,秋季人们应慎食生冷食品,脾胃虚弱者尤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应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