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预防秋季“抑郁”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64
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黄帝内经》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着墨尤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忧郁、惆怅,最易出现抑郁症。

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黄帝内经》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着墨尤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忧郁、惆怅,最易出现抑郁症。中国古人之“佳人伤春,才子悲秋”,就是对这一现象很好的写照。

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很多都是以悲凉的情怀咏叹秋季。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曹雪芹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诗句。唐朝诗人杜甫,一生贫困潦倒,疾痛缠身,且命运多舛,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悲情诗人,其诗词对秋天尤其偏爱,不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的千古名句,更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诗作名篇,其咏叹秋季的诗作或以秋言情的作品,多达八十余首,到了晚年,凄苦多病的杜甫甚至达到每诗均言秋的地步,真是合了“才子悲秋”之语。故《礼记·乡饮酒义》便直言“秋之为言愁也”,南宋词人吴文英亦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确实,从文字的构成来看,“愁”字由“秋”与“心”相合而成,二者相同的文义与起源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可以理解为古人把秋天的心情就做“愁”的含义了。可想而知,秋季带给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因此,《黄帝内经》在春秋季节的养生要求中,均格外强调对精神的调摄。春季的调养原则是要保持精神的愉快、舒展,而秋季则有所不同,在万木凋零、红消绿瘦的季节,保持情绪的愉快相对困难的,这时提倡保持情绪的平稳、收敛与淡泊,平静心志,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渡过秋天。这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的养生法则,这样才能减少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由于人的神气也与阳气的活动密切相关,情感的活跃、外向,可以带动阳气的外达,而情绪的收敛与情感的淡泊,亦会带动阳气的内收。因此,《黄帝内经》又在这种情感指导之后说了句“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为这就是最重要的使阳气收敛的方法。

从临床来看,虽然春秋季节均是容易导致情绪抑郁的时令,但青年人的抑郁症多见于春季,而老年人的抑郁症却多见于秋季。宋代大养生家陈直就曾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其原因可能与人体阴阳之气的状态不同有关,青年人阳气充足,在春季阳气发越之时,一旦阳气的升发不利,极易郁而成病;而老年人阳气已虚,最不耐秋季寒凉。中国历来有九九重阳节登山赏菊之习俗,这一习俗实有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王维十七岁时曾写过一首名传千古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便涉及这一习俗。通过登高望远,开阔视野,怡悦情志,避免忧郁情绪的产生,对老年人顺利渡过秋季至关重要。

如何才能使情志淡泊、宁静?《黄帝内经》在其《素问》的第一篇里就谈到“恬淡虚无”的养生法则,具体指导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即要控制情志的变化,不要出现大喜大悲的波动,同时要减少欲望,减少对名利的过度追逐。人的欲望越多离安宁越远,欲望越少离安宁越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7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预防秋季“抑郁”” 的相关文章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专家提醒,秋冬养生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心血管病患者自秋季起就开始增加,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冠心病患者和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尤其要多加注意。这是因为突然降临的寒...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经过天气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炎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饮食及生活习惯,大家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做到与天地相应...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中医认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 “春捂秋冻”的道理没错,但年轻人即使体质好也应“冻”得适度,“秋冻”不当,会招来“裙装病”——大冷天穿得太少落下关节炎;名为寒冷性脂膜炎的皮肤病,也常常会袭击那些为了美丽...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专家介绍,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

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

立秋过后,气候逐渐干燥,肺脏变得脆弱,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人体最易失守的防线。 立秋过后,气候逐渐干燥,肺脏变得脆弱,我们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咽痛等现象。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