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三月 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50
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以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这是适应秋季时令,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养生方法。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 此时天气转凉,秋风肃杀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凋落明净而成熟平定。在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如同鸡的活动规律那样,天黑就回家睡觉,天亮睡醒就起床,使心志安定平静,以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让此前向外宣泄的神气收敛,以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这是适应秋季时令,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养生方法。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秋三月”指秋季,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的三个月,按节气则指自立秋日起至立冬前一日止的三个月。

“容”,指容貌、形态,亦有从容的含义。“平”,平定、安定的意思。“容平”,指的是秋季的物候特征,是说自然界万物经过春天的生发,夏天的长养,到了秋天已趋成熟,形态平定,处于一种丰硕、从容的安定景象。也指平时注意养生的人,在秋天就非常从容、平和。而平时不注意养生的人,看到秋叶飘落,自己没有收成、没有结果的状态就会悲伤、忧愁。

秋季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生,一派清肃,应于肺脏,故秋季亦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微生与肺气清肃的季节。因此秋季养生即应保养此“收敛”之气。

情志养生

调摄精神 远离悲秋

“立秋”后凉风急,白露生,寒蝉鸣,“霜降”后草木凋零,万物败落,自然界一派萧条、凄凉景象。因此在秋天就特别容易引起人们悲愁、忧郁的情绪,这就叫“悲秋”。若调养不当,悲秋过度,就容易引起抑郁症及其他一些疾病。预防悲秋,首先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其次由于香蕉含有可使人心情变得愉快,活泼开朗的物质。因此易于忧郁者,秋季可多吃些香蕉来减少情绪低落。

收敛神气 使志安宁

秋季宜安心静养,平定情志,不宜妄动七情而暴怒狂喜悲忧。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可外出秋游,登高赏菊,饱览大自然秋景烂漫、红叶胜火的胜景,或参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使肺气清肃,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情志的影响。

起居养生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秋季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从夏季的由向外疏泄趋向于向内收藏,人们的起居作息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藏、阴精的内蓄,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疏泄,使肺气得以舒展。为了保养肺的秋收之气,在秋季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相较而言,与春夏季节之早起宜稍稍迟点起床。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我国自古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习俗。“秋冻”是指秋天到来后,气温有所下降,但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因为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有一个适应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就容易患病。秋冻不仅能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同时还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也符合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要求。秋冻并不是说秋季一味地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饮食养生

减辛增酸 慎食秋瓜

秋季肺脏当令,易于伤肝,因此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秋季宜多食山楂、石榴、柠檬、酸枣、青果、乌梅等酸味食物。食酸味可以强肝以防肺金克伐肝木,同时酸味、甘味的食物亦可化阴以润燥,后者如梨子、甘蔗、百合、山药、桑葚、枸杞子等。秋季宜少食辣椒、韭菜、葱、姜,少饮白酒,即减少辛温的食物。此既可避免肺气过强伤肝,也可减少辛温耗伤津液而预防秋燥病的发生。如民间即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的养生箴言。

立秋之后,由于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收敛、阴气微生,即人体阳气相对春夏季节要虚弱一些,尤其是很多人夏季爱吃苦寒食物,或是冷饮,到了秋季,人的脾胃阳气多有损伤而处于虚弱状态。因此入秋后,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应尽量少吃过于寒凉的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特别是不吃或少吃西瓜、苦瓜、黄瓜等瓜类,以免挫伤阳气,损伤脾胃,引起手脚发凉、胃凉腹痛,或是腹泻拉肚。饮食讲求顺应时节,建议秋季多吃应季水果,如梨子、鲜枣和葡萄等凉润之品,以养阴润肺、生津润燥。如民间素有“秋瓜坏肚”、“立秋不食瓜”等养生谚语。

润肺防燥 贴膘强体

秋季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减少,空气中湿度较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深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人体的肺脏即易被秋燥病邪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咳嗽咯痰、大便干结等证。因此,秋季宜常吃养阴生津、润燥润肺的食物,如梨子、甘蔗、柑橘、红枣、莲子、白果、芝麻、百合、山药、白木耳、蜂蜜、牛奶、泥鳅、鲥鱼、鸭肉等都是秋季最好的食物。

人到夏天,暑湿难耐,脾胃消化功能较差,饮食清淡简单,营养摄取多有不足,加之出汗较多,睡眠较少,身体常有损耗,一个夏天过下来,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瘦了当然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在立秋以后,要多吃肉来“贴秋膘”,以此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适当增加一些皮下脂肪的含量,让形体强健,为过冬御寒打下良好的基础。“贴秋膘”和“以肉贴膘”的养生习俗来自生活水平较低的时代。这个说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一定适用,需要因人而异。但对于那些形体瘦弱、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乃至贫血、低血压的人,可趁此秋凉来临适当多吃点动物肉类,配以足够的主食和适量蔬菜、水果,对于改善健康、提高抗寒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32.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三月 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 的相关文章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

秋高气爽爬山季 登高并非人人都皆宜

秋高气爽爬山季 登高并非人人都皆宜

秋日,天高气爽,景色宜人,是一年中爬山登高的黄金季节;但要提醒的是:登山运动并非人人皆宜。 秋日,天高气爽,景色宜人,是一年中爬山登高的黄金季节。但要提醒的是:登山运动并非人人皆宜,尤其患有以下慢性病者(特别是年老体弱病人),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高血压 尤其是老年性高血压者,收缩压易受体位...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螨花粉增多,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导致鼻炎发生。 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秋天是鼻炎的易发期,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喷嚏不断,鼻塞、头疼等,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介绍,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 阳历8月里包括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应该逐渐下降,但事实上,进入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不仅南方如此,就连北方地区也没有黄叶飘零的现象,只是昼夜温差加大而已。...

秋季犯困精神差 四大方法解秋乏

秋季犯困精神差 四大方法解秋乏

处暑至秋分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中午气温仍然较高,暑湿仍较重,湿易困脾,脾主肌肉,故会出现疲惫无力的现象。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到了秋天,总是犯困,没有精神,这是秋乏的表现,专家介绍,秋乏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夏季气血充于表,至秋气机下沉,但仍气动于先,血动于后,肌肤腠理多血而少...

秋燥认知的四大误区

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对“证”,才能有效预防。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的意思是天气变冷,露水结成霜。即便秋季带来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更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 对于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