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天养生重在养肺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8)秋季养生8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王健

立秋之后,天气仍处于中末伏,暑湿、湿热未消,同时秋凉、秋燥脚步也越来越近。那日常调理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阴阳会随着大自然的阴阳消长而变化。立秋为夏秋之交,天气由热转凉,阳气由升发转向内敛。《内经》又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立秋之后,就是要顺应阳气内敛而养生。

秋天养生重在养肺  秋天养生 第1张

肺主秋,肺气与秋相通应。秋季之肃杀,对应肺收敛功能。此外,肺为娇嫩之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肺合皮毛,通过鼻与外界相通,燥为秋季之主气,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康宜兵表示,立秋之后,需顺应阳气内敛及肺的收敛,日常调理以敛肺润肺为主,调脾化湿为辅。酸主收,酸性有助于收敛肺气。平时可多吃石榴、葡萄、柠檬、梅子、山楂、李子等水果。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蜂蜜、山药、百合、莲藕等。多吃运脾化湿的食物,如节瓜、丝瓜、扁豆、薏苡仁等。

推荐养肺食疗方

黄芪党参茯苓瘦肉汤

材料:猪踭肉500克、黄芪50克、党参30克、茯苓30克。

功效:既能益肺固表,又可健脾化湿。

石斛淮山百合猪骨汤

材料:石斛30克、鲜淮山500克、百合30克、北杏30克、猪骨500克。

功效:可滋阴润肺,清补化湿。特别适合皮肤干燥、鼻燥咽干等人群。

五指毛桃淮山煲鸡汤

秋天养生重在养肺  秋天养生 第2张

材料:五指毛桃50克、茯苓30克、鲜淮山250克、老母鸡1只、蜜枣3个、姜片3片。

功效:补脾益肺。

白果核桃芡实淮山猪骨汤

材料:白果30克、核桃100克、芡实30克、鲜淮山500克、猪骨500克、生姜3片。

功效:补肺益肾之效。

编辑:王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5750.html

标签: 秋天养生
分享给朋友:

“秋天养生重在养肺” 的相关文章

仲秋季节哮喘多发 预防复发十措施

仲秋季节哮喘多发 预防复发十措施

哮喘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来年春季又呈高峰趋势。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很常见的发作性过敏性疾病,一般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来年春季又呈高峰趋势。病人在哮喘发...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秋燥伤肺的易感人群大致有:老年人、儿童、体弱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此外还有长期疲劳、生活不规律等所致的亚健康状态者,这些人由于抵抗力低下,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就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伤。 “三伏不到秋来到”,不等秋天真正到来,立秋先到了。立秋过后,白天虽然依然炎热,但至...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 阳历8月里包括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应该逐渐下降,但事实上,进入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不仅南方如此,就连北方地区也没有黄叶飘零的现象,只是昼夜温差加大而已。...

秋季温度湿度低 健康养生有“六宜”

秋季温度湿度低 健康养生有“六宜”

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专家强调,秋季养生,重在“六宜”。 又到一年入秋时。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老虎”虽然还在发威,但天气已经逐渐转凉,大家也应该着眼于秋季的养生安排了。 一年有四季...

初秋养生四指导 有效躲避秋老虎

初秋养生四指导 有效躲避秋老虎

民间流传“秋老虎”即: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而秋季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相通,最易受邪,因此燥又易伤肺。尤其对体质阴虚、气虚者更易受累。 民间流传“秋老虎”即: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主要表现为阳光充足,空气干燥,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总的来说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