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何养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届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精于养生,即使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恶劣和人们生活水平极差的时代背景下,也活到了
73岁高寿。孔子的养生学思想及其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乐观向上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艰苦和困难面前他总持乐观态度,“不怨天,不尤人”,甚至到了“甚矣吾衰老”的晚年,他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乐不知疲,奔波不息,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
食不求饱孔子非常注意饮食卫生,他给自己定下的饮食原则是“食不求饱”,力戒暴饮暴食。
在《论语•乡党》中还记载了孔子说的“五个不食”,即:①“鱼馁而肉败不食”,不吃腐败的鱼肉类食品;②“色恶不食”,食品颜色不正常或明显变色者不能吃;③“臭恶不食”,因腐败变质出现异味的食品不吃;④“失饪不食”,未经烹饪或烹饪方法不当而无营养价值的食品不可食;
⑤“不时不食”,说的是饮食要讲究一定的时间规律,既要定量,又要定时。
这些有益于养生的饮食格言,就是今天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据史载,孔子是能饮酒的,但他很有节制,总是以不醉为限。
知足不贪孔子总是以“修己”“克己”来约束自己,从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在《论语•乡党》中孔子提出了“养生三戒”,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教诲人们少年时不要贪色欲,青壮年时不要患得患失而与人争强斗胜,老年时要时刻顾护自己既衰之身躯,再也不要为一己私利而劳其身心。
爱好广泛孔子学识渊博,爱好广泛,可谓无事不通晓,故后世尊称他为“圣人”。他精通诗书,对唱歌、弹琴、驾车、射猎、钓鱼、登山、郊游等都有浓厚的兴趣。
孔子常对学生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认为人的生活应该是有紧张的劳作,有放松的休息,有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其文武兼备的才能方可有效地发挥出来。这是孔子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经验。
当年鲁哀公询问孔子的长寿之道时,孔子在回答时曾作了这样的经验总结:“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总之,孔子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长寿的关键是要做到寝处有时,饮食有节,劳逸适当,生活丰富多彩。今人诚可用之为养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