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文化
健康养生文化漫谈
漫谈(一)
健康养生化漫谈胎婴养虚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养虚。养,主要指抚育、培养、修养、供养、奉养、饲养。养对于生命而言,指天德养精神,地谷养命形。《韩非子·五蠹》:“养不亏”。能获得天的五德之炁养精神,地的五谷之气养命形,则不易亏缺和伤损。
养,在古代根据生命是由性与命双重结构复合而成的理念,又分为养其根、养其心、养其神、养其身等等。以五德养心性,以五谷养身命,这是对性和命的双重营养。《黄帝内经·灵枢》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人类生命营养来源的真谛,天以五德的能量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地则以五谷的能量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五德的能量与五谷的能量在体内流动互渗,相融相汇而使我们具有生命的活力。
所以,应当高度重视精神营养,主动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所获得和释放的能量饲养我们自己和胎儿的精神系统。水是天德养神能量最佳的载体和传输器,水与天德与能量的亲合力最高。上善治水,用丰富充沛的五德能量注入胎儿的羊水和体液之中,注入孕期准妈妈的体液之内,就是最佳的上善治水而胎婴养虚。
据汉代刘向《古列女传·母仪传》中所介绍:文王的母亲名叫太任,王季娶她为妃子。
这位太任的心性很好,端庄娴静,言行端正,待人诚信,庄重严谨,完全遵照道德的标准行事。
当她妊娠怀上文王以后,双眼从不看丑陋恶心的东西,耳朵不听粗俗淫秽和过于嘈杂的语言和声音,说话从不大声喧哗叫喊,食不进异(辛、辣、苦、涩)味……此外,古籍中还记载着: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单脚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王的母亲太任和父亲王季,都是具有很深道德修养水平的人,在怀了文王之后,作为母亲的太任言行举止符合德性,而且运用“颂诗、道正事”的经典诵读法进行胎教;眼耳清虚,感道德而孕虚无,常保胎儿的淳正厚德,良好的道德胎教方法,才能得以孕育出一代圣贤之才。
明末清初时的启蒙学家王相,在对宋人王应麟的《三字经》所作注中说:“妇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善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
后来,清代衡阳人贺兴思在《三字经注解备要》中,将王相所“注”的内容提炼为一个“正”字,指出:“凡母之正者,而生子自然无不正也。”
古人对胎婴养虚,各有不同角度的参悟,但都不离“以德养神形”“上善治水”这些古代圣哲的教导。
隋代名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曾从医理上强调:“妊娠三月……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也”。
宋代名医钱乙在《钱氏儿科学》中也谈道“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书”。
这段话中既包含着对胎婴幼儿良好的全息性的上善治水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德慧智经典诵读、阅读对胎儿的上善治水、益智开慧的功用。
母亲就是雕塑家,母亲的素质高,儿女的成就则大。正如古人所言:“闺门乃圣贤出生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胎婴养虚具体而言,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生成和建立最符合自然大道客观规律的正识、正念、正知、正觉的阳性的后天意识系统。将这些胎教任务,抢在胎婴幼儿期全面完成,为培贤育圣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既具备科学创造能力、又具有丰富智识才能的优秀人才作好准备,这就是胎婴养虚。
配图: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