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姜蒜椒保健康
一、葱
散体寒、通阳气、抑病菌、增免疫。
葱是中国餐饮中最受欢迎的佐料,它有着独特的口感和百搭的特质,经常食用养生价值很大。
中医认为,葱性温,味辛,归肺、胃经,有散寒解表、温通阳气及解毒等功效。葱白是主要药用部分。如连根葱白20根,粳米60克,加水适量,熬粥,趁热服食,用于感冒风寒无汗轻证,或感冒初起症状不明显者;葱白15克,淡豆豉30克,加水煎汤,乘热服,用于风寒感冒轻证。葱白外用也能防治多种疾病。如连须葱白15克,切细,用米酒1茶杯,煮开后,分3次服或葱白炒热,布包熨脐下,用于阴寒腹痛拘急、四肢厥冷、口唇青紫、阴囊内缩等;寒凝腹痛或小便不利,用葱白炒热外敷肚脐,能止腹痛和利小便;痈疽疔疮初起,用葱捣汁加蜂蜜调敷患处,有解毒散结作用;醋调葱汁包敷局部能治关节疼痛、发冷等症。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葱,但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另外葱对汗腺刺激作用较强,有腋臭的人在夏季应慎食。表虚、多汗者也应忌食。过多食用葱还会损伤视力。
二、生姜
温肠胃、助发汗、止呕吐、化寒痰。
中医认为,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居家防病保健可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日常有人受凉或淋雨后,会饮一碗姜汤,这正是利用了生姜具有解表发汗、温中散寒的作用。生姜有“呕家圣药”的美誉,其温胃止呕的作用,可预防晕车、晕机、晕船,切两片生姜,贴在两上肢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可。对于怀孕早期呕吐反应也可使用少量姜汤止呕。肩膀和腰背易受风寒之邪侵袭,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引发肩周炎,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这样能舒筋活血,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生姜还有抗衰老作用,人体内的自由基是一种衰老因子,若其过度活跃,可致人早衰,姜中的姜辣素可有效控制自由基。
要注意的是,晚上阴气内敛,生姜为发散之品,晚上吃姜易耗气,故自古民间便有“夜不食姜”的说法。另外,阴虚火旺、有内热之人,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三、蒜
行滞气、除胀满、杀虫毒、防流感。
中医认为,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有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的功效。对于居家防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等都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名医别录》中记载大蒜能“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唐本草》中记载大蒜能“下气消谷,除风破冷。”《食疗本草》中记载大蒜能“除风,杀虫。”《本草拾遗》中记载大蒜能“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日华子本草》中还记载大蒜能“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大蒜含有蒜氨酸和蒜酶,把大蒜碾碎之后,它们互相接触,形成一种没有颜色的大蒜素,有助于预防流感。大蒜与生姜都属于辛温之品,禁忌与生姜相似。
家中若有人咳嗽了,如果不能判断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可用蒜姜泥外敷涌泉穴的方法止咳。具体方法是:取大蒜一瓣和两倍于大蒜量的生姜,混合捣烂成泥,捏成饼状,每晚洗脚后敷于双足底涌泉穴,再以胶布固定,每次2小时,1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对风寒、风热、燥热咳嗽,以及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咳嗽,有很好的疗效。由于这个外治方刺激性较大,成人适宜,儿童需遵医嘱。
居家防病保健还可以用大蒜防治流鼻血、小儿脐风等病。比如《简要济众方》中记载大蒜“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易方论》中记载大蒜“治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
四、辣椒
健脾胃、祛风湿、增食欲、助减脂。
中医认为,辣椒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脾、胃经,有健脾胃、祛风湿等功效。居家可用于防治消化不良、寒性胃痛、风湿痛、腰肌痛等病症。此外,由于辣椒辛温,能够通过发汗来降低体温,并能够缓解肌肉疼痛,因此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很多人喜欢吃饭的时候吃些辣椒,也是为了增加食欲,帮助消化。辣椒还有降脂减肥的作用,辣椒所含的辣椒素,能够促进脂肪燃烧,防止体内脂肪积存,有利于降脂减肥。
食用辣椒素会影响中药疗效,因此服用中药的同时,应禁食辛辣食物。服用中药者,在饮食方面应偏于清淡,不能吃辣椒和一切刺激性强的食物,否则会引起病症复发。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患者也不易多吃。辣椒素的刺激,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多了可引起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痉挛,造成胆汁排出困难,诱发胆囊炎、胆绞痛及胰腺炎。除此之外,有此类病症的患者应多吃含粗纤维的食物,忌食萝卜,辣椒,洋葱等刺激性强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