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谨防伤暑
天气炎热,人们常因怕热贪凉而患上感冒,即中医所说的“伤暑”,其表现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外,还有心烦、口渴、汗出、胸闷、恶心等现象。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中医认为,伤暑有阴暑、阳暑之分,阴暑即伤暑,阳暑即中暑;阴暑症状较轻,类似夏季感冒;阳暑病情较重。明代张景岳谓:“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外感伤寒也。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现根据暑邪入侵的深浅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将阴暑阳暑进行分证辨治。
阴暑 静而得之为阴暑,即伤暑也。当暑之时,人们畏暑贪凉,不避寒气,或于深堂大厦中,或于风地树荫下,睡眠时电风扇强吹,或空调温度过低,或夜晚在阳台、巷头、路边乘凉过久,以致寒邪袭于肌表,热闭于内,阳气不得发而致病。可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胸闷不畅、不思饮食,且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疗以解表清暑的方法,药用藿香10克,厚朴10克,佩兰10克,炒扁豆10克,滑石(包)10克,双花10克,连翘10克,鲜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若恶心呕吐,加竹茹、制半夏、陈皮各10克,以和胃止呕;无汗加香薷10克,薄荷6克,以解表发汗;大便溏泻,加神曲15克,炒苍术10克,以健脾止泻。
阳暑 动而得之为阳暑,即中暑也。暑日当空,长途远行,或于田野烈日下劳动,或高温环境工作,时间较长,感受暑邪热毒。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且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等。
治疗以清热解暑的方法。药用生石膏50克(先煎),知母10克,鲜芦根30克,竹叶心10克,生地30克,荷叶一张,西瓜皮一块,生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煎服2剂。如热极生风、四肢抽搐者,加钩藤(后下)、地龙、菊花各10克,以熄风止痉;必要时,加用羚羊角粉冲服;神志昏迷者,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以醒脑开窍;如热盛伤津,出现舌红、口干、多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各10克,以益气养阴;如出现面唇青紫、肢冷脉微者,可用参附汤救逆固脱。病情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当然,中医素有春夏养阳之说,夏天饮用生冷苦寒食物、药物也要适度,否则会伤害脾胃或损伤人体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