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夏季谨防伤暑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509
天气炎热,人们常因怕热贪凉而患上感冒,即中医所说的“伤暑”,其表现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外,还有心烦、口渴、汗出、胸闷、恶心等现象。

天气炎热,人们常因怕热贪凉而患上感冒,即中医所说的“伤暑”,其表现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外,还有心烦、口渴、汗出、胸闷、恶心等现象。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中医认为,伤暑有阴暑、阳暑之分,阴暑即伤暑,阳暑即中暑;阴暑症状较轻,类似夏季感冒;阳暑病情较重。明代张景岳谓:“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外感伤寒也。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现根据暑邪入侵的深浅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将阴暑阳暑进行分证辨治。

阴暑  静而得之为阴暑,即伤暑也。当暑之时,人们畏暑贪凉,不避寒气,或于深堂大厦中,或于风地树荫下,睡眠时电风扇强吹,或空调温度过低,或夜晚在阳台、巷头、路边乘凉过久,以致寒邪袭于肌表,热闭于内,阳气不得发而致病。可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胸闷不畅、不思饮食,且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疗以解表清暑的方法,药用藿香10克,厚朴10克,佩兰10克,炒扁豆10克,滑石(包)10克,双花10克,连翘10克,鲜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若恶心呕吐,加竹茹、制半夏、陈皮各10克,以和胃止呕;无汗加香薷10克,薄荷6克,以解表发汗;大便溏泻,加神曲15克,炒苍术10克,以健脾止泻。

阳暑  动而得之为阳暑,即中暑也。暑日当空,长途远行,或于田野烈日下劳动,或高温环境工作,时间较长,感受暑邪热毒。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且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等。

治疗以清热解暑的方法。药用生石膏50克(先煎),知母10克,鲜芦根30克,竹叶心10克,生地30克,荷叶一张,西瓜皮一块,生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煎服2剂。如热极生风、四肢抽搐者,加钩藤(后下)、地龙、菊花各10克,以熄风止痉;必要时,加用羚羊角粉冲服;神志昏迷者,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以醒脑开窍;如热盛伤津,出现舌红、口干、多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各10克,以益气养阴;如出现面唇青紫、肢冷脉微者,可用参附汤救逆固脱。病情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当然,中医素有春夏养阳之说,夏天饮用生冷苦寒食物、药物也要适度,否则会伤害脾胃或损伤人体阳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521.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夏季谨防伤暑” 的相关文章

夏季防止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

夏季防止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

夏季空气中湿度高,气压偏低,含氧量降低,会导致人体缺血、缺氧。锻炼后因汗出过多血液循环受阻,回家后进入空调房,环境冷热不均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近日,62岁的市民常先生晨练后回家突发心梗,经医院竭力抢救后脱离危险。家人很纳闷,“都说心脏病在冬天易发作,怎么夏天也发作?”对此,专家解释说,夏...

夏季祛湿正当时

夏季祛湿正当时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暑季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

酷暑炎夏勿要贪凉 顺应阳气起居有常

夏季属火,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夏季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更应该注意养护阳气。 大暑一过,酷热难耐,很多人便开启了“凉快”模式。但是其中一些看似是“夏季专属”的常见行为,实际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夏天养好肺 秋冬少受罪

夏天养好肺 秋冬少受罪

盛夏,人体的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最容易被赶出来。对于已经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相比寒冷的冬天,患者夏季感觉最舒服,是稳定期康复治疗的“黄金季节”。 肺不仅掌管人体的呼吸,还协调辅助心脏,管理全身气机、血液、津液的运行,并且促进尿液和大便的排泄。与此同时,肺也...

南方已入梅雨季 养生尤要防霉菌

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家具等许多东西很容易受潮,甚至发生霉变,并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时下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已进入梅雨季节,此时天空连日阴沉,并且降水连绵不断,正如民谚所言:“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家具等许多东西很容易受潮,甚至发生...

夏日丹毒易发作 避免急性变慢性

丹毒好发于下肢部位,四季皆有,但闷热、潮湿的夏季尤为多发。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睡眠少、食欲不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加之,蚊虫叮咬增多,皮肤受伤破损概率变大,夏季脚气加重,更易诱发丹毒。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丹毒比较容易在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