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度苦夏要注意补铁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554
苦夏难熬,尤其是三伏天,常令人叫苦不迭,苦不堪言。面对高温酷暑,在补充矿物质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作为盐的成分的钠,其次考虑到钾钠平衡而补充钾,但往往会忽视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铁。

苦夏难熬,尤其是三伏天,常令人叫苦不迭,苦不堪言。面对高温酷暑,在补充矿物质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作为盐的成分的钠,其次考虑到钾钠平衡而补充钾,但往往会忽视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铁。

伏天头晕原因可能缺铁

在伏天,人们常感到疲乏、头晕,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其实仔细检查,常会发现有隐性缺铁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炎夏大量出汗,体内的铁常会随汗液而排出;二是盛夏食欲不佳,人们多选择口感好且清淡的饮食,容易造成铁分不足。从而导致类似于体位性低血压的站立眩晕或头晕现象的增加。

铁是制造红细胞的重要营养素,体内约有3~5克,大部分存在于血液中,其余除在肝脏等储蓄外(贮存铁),肌肉和皮肤也存在(组织铁)。体内铁一旦减少,就会影响向全身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的制造,血红蛋白减少,则可出现供氧不足,以致发生倦怠和心悸,甚至呼吸急促。而且在贫血中,最多的即是“缺铁性贫血”。

一般诊断贫血,主要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使血红蛋白值正常,也会有铁分不足的情况。当体内的铁开始减少时,内脏储存的铁会优先供给血红蛋白。因此,尽管不至于贫血,但对于受困于疲劳、头晕和睡醒后精神很差的人而言,往往预示着有贮存铁减少的可能。

从饮食中摄取铁

预防铁缺乏,从饮食中摄取铁分非常重要。一旦陷入缺铁状态,治疗时服用铁剂很有必要,但最好还是通过饮食很好地补充。这点对于女性尤为重要,因为女性的月经会造成铁的丢失,对铁的需要量大,每日从饮食的摄取不应少于10毫克。

含铁多的代表性食物是瘦肉和鱼以及贝类等,含有易为人体吸收的“血红素铁”。豆类和菠菜、油菜等植物性食品则含较多“非血红素铁”,人体对其的吸收率低,尽管如此,只要与维生素C和醋以及动物性蛋白质一起食用,即可提高其吸收率。另有研究表明,伏天多发的热射病亦与人体缺铁有关。热射病为中暑重症,死亡率很高,所以有效补铁很重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234.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度苦夏要注意补铁” 的相关文章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高温天气中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要当心冠心病急性发作,要学会自我调养、预防为主。 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血管因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分为无症状冠心病(隐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五种类型。其中,无症状冠心病即隐性冠心病是各类冠心病...

盛夏驾车谨防汽车“空调病”

盛夏驾车谨防汽车“空调病”

在炎热天气里,一些驾驶员在享受凉爽的同时,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疲倦乏力、皮肤干燥,不同程度地出现手足麻木、头痛、咽喉痛、神经痛以及肠胃不适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汽车“空调病”。 在炎热天气里,汽车空调给驾车族带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但是,一些驾驶员在享受凉爽的同时,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疲倦乏力、皮肤干燥...

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

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

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的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 据了解,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

暑期学生溺水多 家长警惕防悲剧

溺水已经成为暑期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家长一定要常提醒,常教育,常关注,防止孩子因溺水而发生意外。 炎炎夏日,戏水游泳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消暑方式,而溺水已经成为暑期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家长一定要常提醒,常教育,常关注,防止孩子因溺水而发生意外。 下水游泳前要确认的事项 注意事项 1....

夏日丹毒易发作 避免急性变慢性

丹毒好发于下肢部位,四季皆有,但闷热、潮湿的夏季尤为多发。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睡眠少、食欲不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加之,蚊虫叮咬增多,皮肤受伤破损概率变大,夏季脚气加重,更易诱发丹毒。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丹毒比较容易在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