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574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从明清时期就已成型,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源于这样的理论指导,近些年来,每年夏天在很多医疗单位、大小诊所,有关冬病夏治的各种活动都做得如火如荼,当然也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在此谈谈对此特色疗法认识和应用的心得体会。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复发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避开发病期,提前进行治疗,达到“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治未病理念。

人体的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2日初伏第一天起始至8月20日末伏最后一天,共40天,横跨从小暑到立秋三个节气,正是自然界阳气最为盛满的时节,同时也是阳气欲向地下收敛的时节,此时采取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段,正是借天力而行天时地利人和之事。通过这些特色治疗手段,把天地之阳气收藏于人体内,补充身体元阳之不足;同时将潜藏于体内的寒湿之邪祛除体外,使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等的一些宿疾,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时,不发作、少发作或者轻发作。

冬病夏治的优势病种

冬病夏治对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还有慢性消化性疾病,如慢性腹泻、结肠炎、虚寒性胃痛、腹痛等;感冒、恶风、小儿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颈椎病、虚寒性妇科病、肾虚腰痛等,尤以呼吸道疾病的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虚寒腹痛、胃痛、老年腹泻等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符合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都可以归属于这类疗法。其目的就是用温热之法,把患者体内的寒湿祛除,补充阳气,使身体温化起来。目前比较公认和较多采取的方法是三伏贴、三伏灸、微创埋线、运气膏方等,现仅将大家最为常见和熟知的三伏贴做一介绍。

三伏贴即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丁香、细辛等,制成药饼或膏药,敷贴于身体特定穴位上。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气血趋于体表,毛孔最为开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达到效果。

三伏贴的操作方法

从入伏第1天起,将膏药每隔2~3天贴1次,每次6~8小时即可揭除,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三伏贴一般选择膻中(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天突(位于胸骨上窝中央)、神阙穴(肚脐)、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以及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肺腧(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命门穴(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腧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等。具体来说,哮喘病人选天突、肺腧;鼻炎病人选择大椎、肺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选择膻中、肺腧。胃痛选神阙、中脘;腹泻选神阙、命门、肾腧等。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尽量不要吹空调,不吃冷饮。当贴敷的时候感觉到热时,是三伏贴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为了达到最大的疗效,所以不能用人工降温的方法将热压下去。

不能喝酒。三伏贴是贴在阳经的穴位上助阳气,如果喝酒阳气容易在身体里走窜,造成皮疹,甚至出血。

饮食宜清淡。多喝水,让血管充盈起来,治疗效果更佳。

贴敷时间最好在白天。白天血管充盈,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好。

今年三伏贴具体时间

现已亥岁,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冬病夏治,借三伏天这一阳热天力之性祛寒补虚,为冬季防病治病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198.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的相关文章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高温天气中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要当心冠心病急性发作,要学会自我调养、预防为主。 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血管因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分为无症状冠心病(隐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五种类型。其中,无症状冠心病即隐性冠心病是各类冠心病...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针对夏季常见的中暑,也就是中医说的阳暑,藿香正气类制剂并不适合。 进入夏天,尤其是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整天湿热黏腻,没精打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少人分享经验:常备藿...

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

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

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

夏季闷热莫贪凉 警惕空调不当患面瘫

夏季闷热莫贪凉 警惕空调不当患面瘫

夏天到了,在一个个闷热的夜晚,在吹着空调享受的同时,殊不知,一时的痛快可能让“面瘫”悄悄找上门。 夏天到了,在一个个闷热的夜晚,在吹着空调享受的同时,殊不知,一时的痛快可能让“面瘫”悄悄找上门,李燕主任提醒,天热勿贪凉,警惕吹空调不当患上面瘫。 李燕介绍,中医认为,面瘫根本原因是风寒之邪入侵...

夏季暑湿伤脾胃 自我保健四建议

夏季暑湿伤脾胃 自我保健四建议

夏季炎热多雨,湿热之气较盛;胃肠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湿热较重的环境中,人容易困乏、食欲差,还容易腹泻。 夏季高温天气,人们普遍食欲下降,茶饭不香,甚至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不适,老人和儿童尤其如此。专家介绍,夏季炎热多雨,湿热之气较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如果外界气候湿热...

夏季养心 养阳是关键

夏季养心 养阳是关键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 茶饮药膳祛暑热 中草药中有一类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为药食同源之品,选择这样一类药食同源之品,配成茶饮药膳,实为夏季养生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