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何解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0-18)养生文化53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理解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句,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此句即言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理解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句,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此句即言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春夏阳气旺盛,反倒要“养阳”;秋冬阴气渐长,反倒要“养阴”,似乎有悖阴阳平衡的养生大道。

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互辞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理解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句,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并非春夏只养阳不养阴,秋冬只养阴不养阳。单独把春夏合并,秋冬并列,把春夏与秋冬割裂开来理解,是错误的。这句话实际是说,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此时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一方面应该适当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使阳气顺应季节、天气变化以生发调达。夏季不恣意贪凉饮冷,避免人体阳气过分消耗。另一方面,阴阳互根,阳气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身体的阳气、阴津在较高水平上维持平衡。在酷暑炎热之时,也应阴居避暑热,保护阴津,防过汗伤液。增加饮水,多吃些滋阴生津的蔬菜瓜果,来适应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一方面,此季节应以食物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培补肾元,骨健髓充,元神得养,也是对夏季损伤阴精的补充。另一方面,更应固护阳气。起居上应早睡,与日出同起,防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保护消减的阳气,使阳气不至外泄。同时适应阴气渐长的特点,增加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温阳食品。心态上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求阳与阴配,使得阳气在较低水平上与阴液相平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中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调节阴阳,追求生命平衡之真的完美概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02.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何解” 的相关文章

静心养生 书法甚佳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所谓相者,姿势也。练书法时,头部端正,稍向前倾,两肩齐平,胸挺背直,使内脏舒展。因力运笔下,往复屈伸,上臂运动尤甚,好比推拿。而五指执笔,又通过五手指活动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身体,促进身体活动力。 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它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

仿生养生 大益身心

选择养生方法,我则特别崇尚从现实生活中,从周围接触到的那些既健康、又长寿的寿星身上,吸取鲜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亲身践行,来获得效益。 养生有法,但法无定法。当前养生盛行,方法众多,有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养生、旅游养生、生理养生、精神养生、保健品养生,甚至还有药物养生……举不胜举,这就需要...

《周易》与养生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 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一.《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阐明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被列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称为中华第一经...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人越到中年,发现自己不能再好好地睡一个完整的觉了,有的人甚至会被夜尿憋醒,以前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但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    01  为什么会被尿憋醒?  一般到了40岁以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起夜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身体会有自然的分泌节律,夜间睡觉的...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