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如今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候分别怎么称谓?

生活百科3年前 (2022-03-07)养生文化49

古时的二十四小时对应的便是十二时辰制

(十二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0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传承,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及日常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十二时辰源自何时呢?

十二时辰历史悠久,在西周时期已有使用的记载。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6255.html

分享给朋友:

“如今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候分别怎么称谓?” 的相关文章

机舱里的保健按摩法

春季不少人出游,在长途飞行时,尤其经济舱人群,更会因长期保持坐姿而感觉劳累。飞行时,如能掌握一些保健按摩的简易方法,可能在途中缓解一些不适。 春季不少人出游,在长途飞行时,尤其经济舱人群,更会因长期保持坐姿而感觉劳累。飞行时,如能掌握一些保健按摩的简易方法,可能在途中缓解一些不适。大家不妨一试。...

温泉养生有讲究

饱食后也存在这个问题。温泉的热度会刺激血液不断往皮肤表面集中,抑制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抑制食欲中枢。所以,陈秀华建议大家饭前30分钟和饭后一小时最好别泡温泉。 温泉浴是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养生保健方式。中医学认为,温泉性味多辛热。泡温泉可以温通经络、活畅气血,缓解疲惫,使人精神愉快。如何健康的泡温...

中年男性更应重视养生

由于社会角色使然,中年男性承担着远比女性为多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加之现代社会的高强度、快节奏,使他们不能随时进行放松和休息。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约有35%以上的人处于疲劳状态,尤其是中年男性人群疲劳状态者高达60%~75%。专家们指出,持续过度疲劳、长期睡眠不佳后果严重,易引发慢...

诸子百家养生各有侧重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1. 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 刘氏的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以人体阴虚阳亢立论,所以强调“六气皆丛火化”,主张寒凉泻火。养生强调气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他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之生者元也...

4个坚持多年的养生习惯,实则却是“找病”

4个坚持多年的养生习惯,实则却是“找病”

  现在很多人都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平时会通过各种养生方式来促进健康。不过在养生的过程中有一些误区需要避开。有些人单纯认为的养生方法并不科学,如果坚持一些错的养生行为,可能还会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引发某些疾病。那么,哪些养生的错误方法可能会导致疾病出现呢?    哪些养生误区可能会导致疾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