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天别被疾病找上身,注意这几点可以预防!

生活百科3年前 (2021-12-16)秋季养生93

秋天已经到来了,天气慢慢的变凉,一早一晚温差很大,这时候如果有的人比抗能力比较差的话,往往会头疼脑热,而且感冒也会找上门来。人一旦生病,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而且心情也会变差。那么在出生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呢?

秋天别被疾病找上身,注意这几点可以预防!  秋季养生小常识 第1张

1、早晚适当增减衣物

秋季早晚温差较大,老人、孩子和体质较弱的人在出门时一定要带一件外套,以便随时增减衣物。秋装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舒适、防护和保健等多方面因素。

2、勤开窗通风

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三次,每次不低于15分钟。既保持了室内空气清新,又可抑制细菌的滋生。即便在封闭式的楼宇环境中也要打开通风设施,尽量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3、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天气转凉后,人们会食欲大增,但也要注意荤素搭配。在干燥季节要多吃些诸如银耳、梨、藕、葡萄、苹果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少食辛辣。

4、适度锻炼

秋季天气凉爽,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体内细胞的代谢,加强机体各系统的抗病能力。

5、规律作息,保障睡眠

很多人在夏季睡得晚,作息不规律。晚睡习惯如果延续到秋季,则易造成抵抗力下降。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适当延长睡眠时间。

如果已经出现头痛、咳嗽、发热等感冒症状,一定要选用适合的药物,及时用药、治疗。

秋天秋高气爽,我想夏天那么炎热,也不像冬天那么寒冷,实际上是非常令人舒适的一个季节,只不过在这个季节,有的人抵抗能力差,对于早晚温差的变化不太适应,可能会患上一些疾病。但是如果我们适当的进行锻炼,提高自己的抵抗能力,可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6164.html

分享给朋友:

“秋天别被疾病找上身,注意这几点可以预防!” 的相关文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意中说出了秋日养生的道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即指暑去凉来。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秋天养生,养肺护肺是关键,为冬天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打好基础。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入秋后,人们常会觉得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发紧脱屑等现象,这是秋季干燥的气候所致。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既恶暖,又怕寒,肺...

三暖防范“新型秋乏”

寒露节气后,气温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但会加重秋乏,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