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读《论语》—论孔子的养生之道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4)养生文化101

  读《论语》是从认识孔子开始的,知道孔子活到了73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年龄很低,普通老百姓成年后大多数人可能只能活到四、五十岁,如颜回活到41岁,孔子儿子孔鲤活到50岁,所以,孔子是非常长寿的。那孔子有什么养生之道呢?在《论语》中还真能找到答案。

  一、关于吃

  《论语》“乡党篇”第十主要讲的就是孔子对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视,这不仅反映了孔子对遵礼、守礼的执着和严谨,同时也包含孔子的养生理念。如:《乡党篇》第八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物不以做得精致为满足,肉类也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食物放久变了味道,鱼与肉腐烂了,都不吃。颜色难看的,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季节不对的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对的肉,不吃。没有相配的调味料,不吃。即使吃的肉较多,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只有喝酒不限量,但是从不喝醉。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姜不随着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看到这,大家一定会说孔子太讲究了!但不得不说对养生非常有益,跟现代我们讲究的科学的吃活几乎一致。其中“酒不限量,但从不喝醉”也非常有道理,因为孔子所处的鲁国非常寒冷,所以有喝酒御寒的习惯,但从不喝醉才是最重要的。看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以为孔子很富有且奢侈,其实不然。事实上孔子一生并不富裕,甚至大部分都很穷困,周游列国14年,颠沛流离,受尽磨难。他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平时一般都是“饭蔬食饮水”(吃着精食淡饭,喝着白水)。孔子在吃上注意养生的记录还有:“食不语,寝不言”等等。

  二、关于运动

  孔子从小就对“五经六艺”非常精通,有些书上说孔子武艺高强,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驾车、骑马、射箭在当时是基本技巧,孔子精通也经常练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即是证明。且孔子从小家境贫困,经常要干很多家务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为良好的身体也打下了基础。

  孔子主张每个人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的开始。曾子说自己为爱惜身体一生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三、孔子懂医

  孔子对待疾病非常慎重(“子之所慎:齐、战、疾”),且孔子一生都非常好学,“多学而识之”。所以,可以推测孔子完全有可能懂医,甚至较精通。《论语》中其实也找得到证据,如:雍也篇第六第十章: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 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自窗户外拉着冉伯牛的手,有可能是在为他把脉,且判断他可能是得了传染病。而说我们要失去这个人了,说明孔子把完脉后就判定伯牛要死了。当然,这也是一种猜测,但不能说没有道理。而还是乡党篇第16章:季康子派人送药给孔子,孔子却说:我不懂这种药的药性,不敢服用。则明显可证明孔子精通药性和病理的,当然是懂医的。

  四、孔子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知道,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养生非常重要,经常生气、发怒就容易伤肝。孔子和我们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那么他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呢?《论语》述而篇第七就记录了很多,我们来看。

  首先,音乐是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非常好的一种方式,现代也是如此。而“乐”本为为六艺之一,是表现“礼”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孔子和学生们的必修课。孔子本人音乐造诣是非常高的,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还有孔子跟鲁国乐师学弹琴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可自行百度)。另外,孔子平日也非常喜欢弹琴唱歌,如:“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7.32);”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当日哭过,就不再唱歌),说明他不哭就有可能唱歌。另外,哭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很好的办法,而孔子的职业就是为人办理丧事,所以经常会哭。

  另外,孔子平时也非常注意放松自己,非常乐观。如: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五、孔子身心并修

  这一点其实是最重要的,孔子养生之道的核心是他的“修德、为善”。孔子一生都在承礼、启仁、传道、为善。他的人生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心胸宽广,充满爱心。他说“仁者无忧”,因为“仁者”是因真诚产生力量,以自己高尚的德行“择善固执”,去为善世人,以“止于至善”为终生目标,虽“明知不可而为之”。就如他所说的:“内省无疚,又何优何惧?”。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说:“吾道一以贯之”,而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就是“仁”。

  熟读《论语》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仁”才是孔子养生长寿的最大“秘诀”

  了解孔子,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思想,并按照孔子思想的指引去修养自己,就一定会德、寿双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5498.html

标签: 养生之道
分享给朋友:

“读《论语》—论孔子的养生之道” 的相关文章

养生先抑怒

豁达开朗,调理性情。因为,世间许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的心态。一个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好养生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人平和地面对各种外界刺激,减少生气发怒。 人一发怒,气就会运行逆乱而不顺畅,气受到伤害,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可以看出,养生必须调节气机,尽量不要生气,不要让人体之气受伤...

古琴的养生心法

古琴和中医均起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包涵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古琴音乐借助声音调身、调心,中医借助针灸、汤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其核心理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平衡身体阴阳,达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古琴和中医均起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包涵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古琴音乐借助声...

一切病皆生于心

如果心神安泰广,哪里会得病呢?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农夫头顶烈日去耕种庄稼,但他们并没有中暑吗?那是因为他们都习惯了在烈日下耕种,也就忘了酷暑的天气。 “一切病皆生于心。”——语出明朝王文禄《医先》释文:如果心神安泰广,哪里会得病呢?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农夫头顶烈日去耕种庄稼,但他们并没有中暑吗?那是因为他...

《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的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的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医养...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人越到中年,发现自己不能再好好地睡一个完整的觉了,有的人甚至会被夜尿憋醒,以前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但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    01  为什么会被尿憋醒?  一般到了40岁以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起夜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身体会有自然的分泌节律,夜间睡觉的...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健康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营养餐或太极拳。医疗保健的基础是调整阴阳,气血,保护精神的原则。它采用调节精神,引导呕吐,调整时间,喂养,药物,禁欲,排气的各种方法,以实现维护,调养,支持生命,达到人体健康的目的“长寿”。  医疗保健是为了维持和关爱生命并实现长寿。保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人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