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冬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冬季养生小常识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09-13)冬季养生243

  冬季时节,寒风凛冽,万物凋零,雪花纷飞。正如《素问》所言:“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因此,冬季为自然界“阴升阳降”之季,万物为了防御寒冷的侵袭,植物的根基不断的深入土壤,吸取养分,动物四处觅食,形成厚厚的脂肪,细胞代谢减慢,为来年春季的生机盎然储存更多的能量。根据《内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所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 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互通应,“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因此冬季养生重在“藏”。

  “藏”字在人体表现几个方面:“精、气、神”。这里的“精”是指人体的元气,即“肾之精”。“气”是指人体的气血,即“脾”之精。“神”是广义的神,即“心神”。冬季为万物凋零,人体的元气下降,气血凝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百无聊赖。因此,冬则藏,即养精蓄锐,补肾藏精,强筋壮骨;增加户外运动,活血化瘀;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增强免疫,这样人体才能保证四季的健康,精神饱满,延年益寿。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长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正是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生长壮老的不同的生理状态。因此,补肾填精是一年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中重要的环节。其次是健脾益肾。肾阳不足,伤及脾土。若脾虚失于运化,气血生成不足,逆向导致肾精匮乏。再其次是“神”。冬季容易引起人们的悲伤之感,有的人会变得精力和体力明显衰退。因此,“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冬季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以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述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4682.html

标签: 冬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冬季养生小常识” 的相关文章

冬三月养生的“养藏”之道

冬三月养生的“养藏”之道

在冬季,人体的阳气也内敛、下降,并藏于肾。在五脏功能活动中,肾的闭藏在此时为主导,因此,冬季是养藏的季节,是补肾的季节。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为什么冬季需要“养藏”? 生命是一个生、长、收、藏循环往复的过程...

严寒冬令话养生 敛阳养阴好过冬

严寒冬令话养生 敛阳养阴好过冬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开始,冬季万物蛰伏,养生宜收敛阳气,进补重在养阴。要想健康过冬,应从饮食起居入手,遵循敛阳养阴之道。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开始,冬季万物蛰伏,养生宜收敛阳气,进补重在养阴。要想健康过冬,应从饮食起居入手,遵循敛阳养阴之道。 饮食:适当温补 冬...

未品秋浓已立冬 两藏五防话养生

未品秋浓已立冬 两藏五防话养生

传统中医认为立冬之后应该温补养阳,少吃生冷,不宜干燥。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渐冷,气温降低,很多市民开始注意保暖防寒以及冬季滋补。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中国古代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传统中医认为立冬之后应该温补养阳,少吃生冷,不宜干燥。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

数九寒天预防脑出血

冬季寒冷刺激引起血管的强烈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导致发生病变的脑内细小动脉破裂,造成脑出血。另外,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吸烟饮酒、便秘等也容易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曾有神经内科专家说过,如果把大脑比作农田,脑血管就像水道,水道灌溉农田...

冬季养肾保健六法

冬季户外寒冷,人们少动而多食,人体吸收功能强盛、合成代谢旺盛,可以很好地涵养阳气、培补精气,因此冬季养生最宜养肾脏。 《黄帝内经》载:“肾脏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相应。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最利于人体...

冬日美味糕

冬日里气候寒冷,人体新陈代谢变慢,消耗相对减少,此时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因而民间有“冬日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而在寒气袭人的冬季倘若能够自制一些药膳糕点,不但可以祛寒保暖,而且能让一家人大饱口福,增添更多的生活情趣,为此,笔者特推荐数款糕点类药膳美食,以飨读者。 冬日里气候寒冷,人体新陈代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