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养生 > 正文内容

恰当进食有技巧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美食养生490
中医非常重视进食的方法和技巧,合适的进食方法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当的进食方法则会导致多种疾病。

中医非常重视进食的方法和技巧,合适的进食方法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当的进食方法则会导致多种疾病,概括地说,饮食养生对进食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进食宜专

《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指出五脏的功能可以影响食欲和口味。所以进食时应尽量减少情绪、语言等干扰五脏功能的因素,《论语·乡党》曰“食不语”,《千金要方》说“食当熟嚼,人之当食,须去烦恼”等,都反映了这种养生观点。现代研究发现,良好的情绪、安静的环境作为一种良性剌激,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进食前后情绪波动过于剧烈,会影响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日久可发生胃肠道疾病。

《吕氏春秋》对进食的要求更高,曰:“口必甘味,和精端容(调整情绪),将之以神气(集中精力),百节虞欢(心情愉悦),咸进受气(才能接受食物精华)。”可见古代养生家对“饮食宜专”的要求是一致的。

进食宜缓

《吕氏春秋》云“饮必小咽”,表达了进食宜缓的思想。中医反对暴饮暴食,尤其是渴极而大饮,饿极而饱食。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明朝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都反应了这种观点。养生学家还指出要“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渴而饮,饮不过多”(明朝高濂《遵生八笺》)。《身世准绳·卫生·下卷》说:“伏热者,勿骤饮水,求寒者,勿骤饮汤。”认为三伏高温时不宜骤饮冷水,冬季寒冷时不宜骤饮热汤。

现代医学认为,咀嚼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细嚼慢咽,能促使唾液分泌。唾液中富含淀粉酶、溶菌酶、分泌性抗体,淀粉酶可帮助食物的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进食宜乐

进食还应保持快乐愉悦的心情。中医认为,喜为心之志,心在五行属火,脾在五行属土,火能生土,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胃主持,所以,快乐的心情可以促进心火生脾土,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即使无法做到快乐,至少不能恼怒,宋朝张君房《云笈七笺》曰:“人食,慎勿恒怒,勿临食先说不祥之事,勿吞咽急遽,必须调理安祥而后食。”怒在五行属肝,恼怒伤肝,肝郁不畅,可以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出现“肝木横克脾土”的病理表现。

现代研究发现,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能改善食欲,增强胃肠道功能,因此,进食时务必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

按时节量

《吕氏春秋》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强调了饮食要按时。按照传统生活习惯,一般以一日三餐为好,两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进食量以午餐较多、晚餐较少为宜,早餐要少而精。有学者研究认为,各餐总量的分配应按照以下比例: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全天总热能的40%,晚餐占全天总热能的30%~35%,即“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经过一夜睡眠,消化系统功能尚未恢复到最佳状态,早餐应选用体积小、营养全、热量大的精美食品;午餐前后都是工作时间,必须补足上午的热量消耗,再为下午工作做准备,故应占热量较多,宜选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品;晚餐后为休息时间,消耗能量少,要吃些糖类、蔬菜类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因为晚上睡觉,摄入过量的营养,会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日久发胖。同时,晚餐过饱,会增加胃肠负担,影响睡眠。

现代医学认为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稳定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系列条件反射,又能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地健康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脾胃虚弱,多食则脾胃难以运化,少食则达不到生理活动需要,可不必拘泥于一日三餐,应少食多餐。

食后调护

古代养生家不但讲究怎样吃,而且还对进食后的调护提出要求,比如《千金要方》云:“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食毕当行步,踌躇……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使口腔清洁,清除食物残留,有效地防治龋齿和牙垢。

《养生四要·慎动·卷二》:“胃者,谷之仓廪也,腹欲常摩,摩则谷不盈。”尤其是进食后摩腹被古代养生学家作为常规应用。现代研究发现,食后按摩胃肠部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有利于胃部血液循环,加强胃的蠕动功能。

《寿世保元》云:“饱食即卧乃生百病。”民间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谚语,都是强调饭后要适当运动,关于运动与消化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有相关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四肢不用”,后世将其简化为“脾主四肢”,就是说四肢的功能取决于脾,反之,四肢的运动也可以影响脾的运化,饭后散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发挥。所以,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作为,为快也。”当然,饭后的运动应当掌握一定限度,食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但也不宜剧烈运动。宋朝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曰:“食饱不宜急行。”明朝龚廷贤《寿世保元》曰:“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3690.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恰当进食有技巧” 的相关文章

“药食同源”要认清 莫学神农“尝百草”

“药食同源”要认清 莫学神农“尝百草”

现代很多人对“药食同源”的认识已经违背了它最初的本意,简单地从字面上认为食物与药物之间可以划等号,在治病或者调理身体的时候盲目把药物当食物去使用,或者夸大某些食物的药用价值,以食物去追求其治病的作用。 脱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进补枸杞、补血来点当归和人参……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养生经”,不知道让...

桑葚干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桑葚干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桑葚有“解酒中毒”的功效,但是不像网文中提到的那样仅仅靠吃桑葚干就能搞定。 对于应酬多的人来说,能解酒又护肝的食物是最受欢迎的。最近一则“酒精最大的克星—天然的解酒食物桑葚干”的文章在网上热传,那么,桑葚干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这篇网文中说到:酒前吃桑葚干,可以预防酒精中毒发...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两款养生益寿饼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两款养生益寿饼

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期颐饼、益脾饼为基础方,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采用药食两用原料精心研制了两款富含中医药特色的药膳小饼,名为“期颐”小饼。 年满百岁为期颐,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日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我们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期颐饼、益...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适合吃什么食物,是从五脏的特性和不同需求说的,不能太过机械,每种味道列举的食物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时候要灵活。 人体有病可以用不同味道的药物进行补泻治疗。《素问·脏气法时论》讲到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就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食物来进行调理。 食物...

吃花生可以去烧心吗?该怎么吃?

吃花生可以去烧心吗?该怎么吃?

人食用生花生仁后,经胃的蠕动搅拌成稀糊状,这时其油便附着在胃黏膜上,这样能防止胃黏膜炎症扩散,使体内胃酸分泌大大减少,从而达到治疗泛酸、烧心和轻度胃溃疡的目的。 研究发现,人食用生花生仁后,经胃的蠕动搅拌成稀糊状,这时其油便附着在胃黏膜上,这样能防止胃黏膜炎症扩散,使体内胃酸分泌大大减少,从...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神农本草经》中称豆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因为其外形像一把玉如意,故又被称为“如意菜”,豆卷与豆腐、酱及面筋被西方并称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豆卷与笋、菌又被古人并列为素食鲜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