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养生 > 正文内容

马齿苋的营养价值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美食养生428
炎炎盛夏居于都市,日食肥肠厚味之品,已感腻味,颇想吃吃小时的马齿苋。

炎炎盛夏居于都市,日食肥肠厚味之品,已感腻味,颇想吃吃小时的马齿苋。

马齿苋南北各地均有生长,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命力极强,多生于菜园、农田、路旁,其茎丰满、微紫;其叶光亮、翠绿。叶片较厚,匙形对生,四片一簇,茎顶端的叶簇中心开着一朵小花,黄灿灿的,晨开夜合,十分可爱。

母亲用马齿苋能做好多道菜肴,什么马齿苋粥、凉拌马齿苋、马齿苋炒鸡丝、猪肝汤马齿苋等,但她常做的有两道,一道是“马齿苋芡实瘦肉汤”,一道是酸腌马齿苋,我更喜欢母亲做的这道菜,吃起来特别开胃。

马齿苋不仅是菜,更有药效。马齿苋的食疗,远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就有记载。梁代名医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说:“俗呼马齿苋,亦可食,小酸。”唐代《食疗本草》称:“细切煮粥,止痢,治腹痛。”《本草纲目》谓马齿苋“人多采苗煮晒为蔬”。我亦购有大量中医草药之书籍,闲时还亲自上田野山岗去采集草药,见祖国医书上对其有如下记载:“服之(头发)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生捣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滑肠,消积带,杀虫,疗疮红肿疼痛”

其实,古人的文学作品对马齿苋也有很多的记载和描述。杜甫在其《园官送菜》诗里,曾提到了马齿苋和苦苣两种野菜:“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又如马齿苋,气拥葵荏昏。”

在《西游记》里,樵子奉献给八戒的野菜宴里就有一道“浮蔷马齿苋”,吴承恩是淮安人,可见吃马齿苋的传统在江苏久矣,而喜爱野菜的南京人自然不会错过,“春八鲜”就有马齿苋一席之地。

不过,正如任何事物一样,有利则有弊,马齿苋为寒凉之品,脾胃虚弱、大便泄泻及孕妇忌食;并忌与胡椒、葛粉、鳖甲同食。

现如今,农家的野味,也上了城市人的餐桌。因为它独特的味道,据说现在也有人开始规模种植了,可是感觉味道总是没有小时候那种野生的地道。一道菜肴,能唤起一个人对生活的一段记忆,这也是马齿苋的独特魅力吧。吃着都市里的马齿苋,虽说日子有些缺憾,却不乏“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与满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3217.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马齿苋的营养价值” 的相关文章

“药食同源”要认清 莫学神农“尝百草”

“药食同源”要认清 莫学神农“尝百草”

现代很多人对“药食同源”的认识已经违背了它最初的本意,简单地从字面上认为食物与药物之间可以划等号,在治病或者调理身体的时候盲目把药物当食物去使用,或者夸大某些食物的药用价值,以食物去追求其治病的作用。 脱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进补枸杞、补血来点当归和人参……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养生经”,不知道让...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适合吃什么食物,是从五脏的特性和不同需求说的,不能太过机械,每种味道列举的食物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时候要灵活。 人体有病可以用不同味道的药物进行补泻治疗。《素问·脏气法时论》讲到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就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食物来进行调理。 食物...

秋风起,蟹脚痒 如何吃蟹有讲究

秋风起,蟹脚痒 如何吃蟹有讲究

螃蟹虽肉嫩肥美,但中医学认为其味咸、性寒,实属寒凉之物,故脾胃虚寒的患者包括孕妇都不应过多食用。 俗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意思是说,螃蟹一年四季都能吃,但是秋天是吃蟹最好的季节。中国民间素有“蟹肉上席百味淡”的说法,美食家将吃螃蟹作为“秋天最隆重之事”,就连著名作家梁实秋...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神农本草经》中称豆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因为其外形像一把玉如意,故又被称为“如意菜”,豆卷与豆腐、酱及面筋被西方并称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豆卷与笋、菌又被古人并列为素食鲜味三...

栀子花花香、味美亦疗疾

栀子花花香、味美亦疗疾

栀子花做成美食,味道也很好;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还可用于辅助治疗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 栀子花分大花栀子、小叶栀子等几种,而其中的山栀子,亦名野桂花、玉荷花等。栀子花是难得的消暑花卉,还可以用来熏制花茶、制作食品和烹调食用,更是一味使用广泛的中药。中医认为,栀子花性寒,...

处暑节气仍长夏 推荐3款祛湿粥茶

处暑节气仍长夏 推荐3款祛湿粥茶

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炎热而夹湿,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祛湿。 虽然处暑了,但目前仍处在长夏这一阶段。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炎热而夹湿,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祛湿,以下介绍几道保健养生祛湿粥茶饮: 茯苓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