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夏季养生源于脾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492
中医认为:长夏养生,重在于脾。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

实值“大暑”节气,属于中医所讲“长夏”季节。中医认为:长夏养生,重在于脾。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人类生存,要靠饮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这是脾胃的主要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保证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夏季节,脾易被湿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湿气伤扰,则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久之出现气血化生乏源,在内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低下,在外则易被外邪侵犯。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反复感冒、咳嗽等疾病。另外,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弱,便会出现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等症,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因此,长夏期间在养生方面,要以健脾护脾为主,也正是中医理论中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机理所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306.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夏季养生源于脾” 的相关文章

夏季谨防血黏度增高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若水分不能及时补充,缺水更加严重,可使血黏度增高,促使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中风、心梗、心绞痛等疾病。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若水分不能及时补充,缺水更加严重,可使血黏度增高,促使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中风、心梗、心绞痛等疾病。因...

夏季养生三要素:养阳、祛湿、勿躁

中医养生讲究“人与天地相应”,通过改善起居、饮食及情志来调节五脏之气,使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统一。夏天应遵循“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的规律,才能使外邪不易侵犯人体,达到颐养天年之功。 一把蒲扇,几声蝉鸣,点点流萤,夏至已至,转眼间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古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防紫外线 选对防晒服是关键

夏防紫外线 选对防晒服是关键

选防晒服除了考虑防晒效果,还应考虑防晒服的透气性、厚薄、款式等其他要素。 炎热夏天,面对高温烈日,家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常女士,在夜市路边一个摊点上购买了一件防晒服。常女士闻到防晒服有一股人工皮革的气味,以为回去洗一下再穿就可以了。没想到水洗后穿上闷出一身汗,而且皮肤上冒出不少小红疹,瘙痒难忍。到...

今年的三伏天有点热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 这几天微信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热的正常吗?措手不及吗?其实不然。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

夏夜避风如避箭

人们的养生保健,一年中最难调理的就是夏天,而夏天调理的重点是夜间避风,夏夜避风如避箭。 近两天,经历炎热酷暑的人们终于感受到了凉意,晚上睡觉不再“水深火热”了。于是,晚上睡觉时打开窗户,让自然风吹进来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但神经内科专家提醒,夏夜睡觉过分贪凉,容易遭受风邪的侵袭,吹风时间过长,会引...

长夏养生防湿护脾是关键

农历六月,古称长夏,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所以预防伤湿,首当护脾。只有人体脾阳振奋,脾的升降运化功能正常,才能有效地抵御湿邪的侵袭。 农历六月,古称长夏,此时至夏末秋初,自然气候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雨水较多,湿气偏盛,因而如同春风、夏暑、秋燥、冬寒一样,湿就成为长夏的主气。湿气过盛,可作为致病邪气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