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深秋天凉该如何调理身体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08
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常言道“冬令进补,三春打虎”,冬令进补对体虚者的疗效也已被现代医学所证明。其原因有:一、补药、补品一般属温性的较多,适用于气温较低的冬季;二、腻滞厚味的营养食品在冬季更易为人体所消化吸收;三、营养食品在冬季更易于保存,连续使用不会变质;四、客观上来说,人体为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环境,也需要增加营养和热量。同时,进补也是人们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需要。

补肾填精,宜为温补

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

冬季调养摄取的食物宜温性,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虾仁、栗子、胡桃仁来温补肾阳;以海参、龟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补髓。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冬季温补类的食品含热量较高,营养丰富,滋养作用强,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脂肪、糖、矿物质等。对一般人来说,每日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1。5克蛋白质,1克脂肪,6克糖类。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来说,每天摄入90克蛋白质、60克脂肪、360克碳水化合物比较适合。

持续进补,适量适度

针对自身体质类型,在冬季对症进补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正常体质的人群更要注意选择抗衰老、强身健体的膳方,坚持注重冬季养生进补,既补充足够营养,又保护人体阳气。

但要注意,腻滞厚味的滋补物品不宜过量,免得伤及脾胃反而效果不佳,损害健康。

注重食补,巧用补品

虽然冬季进补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强身,但还要注意方法适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许多人往往习惯于在冬季服些人参、鹿茸、阿胶、黄芪之类,这些补品对人体各有益处,但如果服用不当则不仅不会见效,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所以,冬令进补养生,首先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病后肠胃功能虚弱的人更是如此。

通过调整饮食,补养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和全身状况的康复,将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另外,食补与药补两大类补品各有千秋。一般来说,虚证明显或病后虚弱者,初期宜用药补;虚证不明显,目的是健身,或药补后体虚已有改善者,不妨有选择地食补。

有些体质不宜进补

  冬季进补仅适用于体质阳虚或寒、湿等病理变化的人群,不适宜体质阴虚火旺和实热症候的人群。若有大热、大渴、便秘、五心烦热等症状者,或患有急性疾病,应暂停进补,待病情稳定,且请中医师诊治后才可继续进补。

滋润防燥是关键

冬天虽然清爽,但过于干燥,在我国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更是如此。这里的人们难免会经常感到唇干舌燥。空气干燥、气候寒冷的天气特别容易引起咳嗽,而这类咳嗽大多为燥咳,所以治疗方法应以润肺生津为主,防干燥。如吃些煲老糖水(用冻水放入陈皮、冰糖煲约2小时即成)、胡萝卜马蹄水、川贝炖苹果等,效果都不错。

冬季宜用“膏滋”和“底补”

说到冬令进补,大家经常会提到“膏滋”和“底补”两种方式。

膏滋,是指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复方经多次加热煎煮后,加糖、胶而熬制成的稠厚半固剂型。膏滋内含大量的蜂蜜或糖,甘甜爽口,营养丰富,并且大部分杂质已被除去,体积小,携带方便,是一种深受欢迎的营养保健剂。

膏滋具有悠久历史,明清是使用的鼎盛时期。由于膏滋价格昂贵,封建社会仅为少数达官显贵享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膏滋以其防治疾病、滋补强身及抗老延年的显著功效备受人们青睐。

“底补”又作“引补”。所谓“底”,就是打基础,在这样的

|<< << < 1 2 > >>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184.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深秋天凉该如何调理身体” 的相关文章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专家提醒,秋冬养生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心血管病患者自秋季起就开始增加,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冠心病患者和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尤其要多加注意。这是因为突然降临的寒...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意中说出了秋日养生的道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中医认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 “春捂秋冻”的道理没错,但年轻人即使体质好也应“冻”得适度,“秋冻”不当,会招来“裙装病”——大冷天穿得太少落下关节炎;名为寒冷性脂膜炎的皮肤病,也常常会袭击那些为了美丽...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我国古人养生很重视顺应节气的变化,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所以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夏秋换季时所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机体调节过程,属于身体的自我保护行为。 初秋时节,不少人都会产生莫名的倦意,整天睡眼惺忪打不起精神,甚至有人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其实,这种疲惫、嗜睡的现象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 阳历8月里包括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应该逐渐下降,但事实上,进入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不仅南方如此,就连北方地区也没有黄叶飘零的现象,只是昼夜温差加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