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寒露后防凉燥 饮食住行需注意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12
“寒露”节气后要重点提防凉燥,饮食住行都需注意,以防疾病缠身。

农谚道:“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专家提醒广大朋友,“寒露”节气后要重点提防凉燥,饮食住行都需注意,以防疾病缠身。

夜凉勿憋尿

专家介绍说,寒露节气后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人群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较冷,常常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坏习惯。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长时间储存在体内,含有细菌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就易诱发膀胱炎。高血压患者憋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出门泡个热水脚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前后要注重足部的保暖,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由于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极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轻则引起外感咳嗽,重则可使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发作。

出行前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用热水泡个脚。用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

多吃山药、萝卜等根菜

专家介绍说,寒露节气养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药、萝卜等“根”菜。

山药既是中药,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补珍品。研究证明,山药中的B族维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数倍,矿物质中钾含量极其丰富。此外,山药对于糖尿病有辅助疗效,除了易产生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外,其所含的甘露聚糖还有改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功用。由于山药中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在食用山药时,最好能用山药代替一部分主食,也就是适当减少主食的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带来能量过剩的问题。

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空腹吃柿子最不宜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柿子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柿子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软坚、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能,柿子富含果胶,它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于纠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等有很好的作用。它还可以缓解干咳、喉痛、高血压等症。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内外痔疮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新鲜柿子含碘也很高。

特别提醒,中医认为以下三类人群不宜吃柿子:风寒咳嗽的人不适合吃柿子;寒性腹泻的人不适合吃柿子;脾胃虚寒、寒性腹痛和呕吐患者不适合吃柿子。此外,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柿子不要空腹吃,一次不要吃太多,吃柿子后不要再吃酸性食物,柿子不熟不可以吃;柿子含有大量的柿胶酚、可溶性收敛剂、果胶等,这些成分在胃中酸性环境下会凝成不溶性硬块,成为“胃柿石症”,所以不要多吃。柿子的鞣酸成分可与铁质结合,影响铁剂补血药的吸收和利用。药理研究发现,新鲜柿含碘量高,甲亢等患者最好不要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920.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寒露后防凉燥 饮食住行需注意” 的相关文章

中秋过后天渐凉 “秋冻养生”有诀窍

中秋过后天渐凉 “秋冻养生”有诀窍

过了中秋节,凉爽干燥的天气中渐渐透出些寒意,秋冻锻炼是有讲究的,头、脚不能冻。 “春捂秋冻”是人们所熟悉的养生谚语。过了中秋节,凉爽干燥的天气中渐渐透出些寒意。随着气温的降低,有的人认为“秋冻”可以增加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天气变化的日子里,特意地不加衣服,不戴帽子,不换鞋袜。其实,秋冻锻...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的情绪会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天养生6要诀 饮食调养吃什么

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6个要诀: 一、忌...

深秋天已寒 饮食起居防鼻炎

进入深秋,鼻炎患者就诊率明显增多,其中以季节过敏性鼻炎为多,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预防为主。 进入深秋,鼻炎患者就诊率明显增多,其中以季节过敏性鼻炎为多,这与晚秋时节冷空气刺激加上秋冬季节空气湿度相对小,浮尘多,各种花草花粉造成过敏原增加,导致鼻炎患者此时发病增多。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止过敏性...

三方面有效防治秋燥

中医学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气候干燥最容易损伤肺,因此秋季尤其要注意对肺的保养,预防肺系疾病发生。 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入秋以来,有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喉咙发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

秋天别忘给眼睛补水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天高气爽的秋季也随之来临。很多人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入秋以来身体的各种不适,且不说经常性上火、燥热,就连身体的疲乏感也明显作用到了眼睛之上。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天高气爽的秋季也随之来临。很多人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入秋以来身体的各种不适,且不说经常性上火、燥热,就连身体的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