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一招一式见精神
在各种运动形式中,拳术以其特有的风格特点,独树一帜,不仅成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健身的重要形式,而且成为武术观摩表演和竞赛的内容之一。许多拳种还在东南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人类文化的共有财富。拳术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具有“民族的舞蹈”、“无言的教化”、“健身的武器”、“养生的法宝”等多重功能,而其中的养生健身功能是被大众最看重的。
拳术健身的机理
拳术,是以修炼内气、展放外形和提高机体收缩功能为目的的,蕴含着吐纳、导引、坐功、睡功等多种内功。操练之时,缓缓运气,上至巅顶,下至涌泉。手之出入,足之进退,身之左旋右转,练成一气,最终气沉丹田。久之,则丹田真阳内生,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机体上下通、前后通、左右通、内外通,一身之气通与天地气通相合,即 “天人合一”也,此正所谓《黄帝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全身”之意。它从修练后天水谷之气入手,通过后天充养先天功能的逐渐加强和积蓄,筑起机体健康的稳固长城。
拳术要求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而又尤重于内练。通过心灵的感受,情感的塑造,表想出人自我的神韵和魅力。练拳时心静神定,以养心敛神;舒体凝目,以养肝育阴,中气厚实,以养脾益胃;呼吸自如,以养肺聚气;丹田气守,以养肾纳气。中医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气血通畅,意念引导内气流于四肢,则筋骨坚牢、动作灵活;肌肉坚实,赘肉消除;毛发坚固,光泽柔润。同时,练拳还能开发身体的潜能,激发人体的极限。坚持长期修炼,就可能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
鉴于此,无论何种拳种的练习,都要守中气,绝杂念,缓呼吸,蓄眼神,即做到所谓“过去的不想,眼前的不顾,将来的不虑”者,不能有大喜大悲、着急狂躁的情绪。有云:“心不安,则性扰之;气不聚,则神散之。心性不相衔,则四体百骸无不尽乱;神气不相接,则千经百脉,莫不尽闭。虽依法作势而无大效焉。”练拳还要长期坚持,顺其自然,无忌心、斗心、灰心,千锤百炼,方能达到“动四两拨千斤”之境界。
拳术治病的绩效
拳术对疾病的治疗,是通过它调身、调心、调息,使意念与身体达到和谐舒服的作用而实现的。练拳时平静的心态,对大脑有平衡调节的作用。长期坚持,有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对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产生直接或辅助治疗的效果。
练拳时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的深度,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机能,使人的经络通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内气下行,对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病有确切好处。
中老年人,犹适宜动作轻灵松软的太极拳,它使人的肌肉呈现出自然放松的状态,有利于血管通畅性的运作;运动时,心脏作功反而减少。它要求呼吸细、慢、深、长,正好可以对横膈肌起到锻炼作用,以达到耐受力增强机体耐受力和抗疲乏的目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心脑疾病和慢肺功能不良患者,它更是一种有效的保健运动。太极拳强调的全身协调,对于骨胳、肌肉的健美有直接作用,而且有助于身体平衡感和动作协调性、灵活性的训练,从而推迟人的早衰。有人称赞太极拳是一种 “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它“用意不用力”,所练在神;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健康身心。
链接
拳术,是对中国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简称“拳”,古时有“技击”、“手搏”、“使拳”、“拳法”、“白打”等称谓。明代把拳术简单地分为以搏人(攻击)为主体的内家拳和以御敌(防守)为主体的外家拳。以后分法变得复杂起来,还出现了众多的流派。现代通常把拳术分为内家拳类(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长拳类(少林拳、查拳、华拳、三皇炮捶、通背拳、翻子拳、拦手拳、戳脚、六合拳等)、南拳(中国南方各省流行的拳术)、短拳(又称短打,一种较为古老的拳种)、象形拳(猴拳、蛇拳、鹰爪拳、螳螂拳、醉拳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之后根据查、华、炮、洪等拳术特点综合整理的适应大众普及的初、中级套路,适应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等,成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中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