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养生要注意些啥?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09-13)秋季养生99

养生也叫生养,即生活着养着。养不是治病而是防病。

养生即是为了健康,健康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幸福,而幸福即是一种人间享受。享受是指美好的,顺意的,吉祥的,快乐的。比如子孙满堂的人伦享受,床前灶后的孝贤享受。名贵满门的耀祖享受,事业顺心的奋斗享受,家庭和谐的亲情享受等等,但这一切的一切,必须得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方能享受有余。否则便谈不上幸福享受了。

养生,即是人体生理上的自然养生和顺时顺势的自然养生法则。即无论身体的生理,季节的变化,气侯的反常等,我们都要因人因地因时因环境而适时地顺应自然变化而踉进,不违背阴阳规律,不违背自然时序,不违背生理要求等即为养生。

养生要顺时,即是要按照一年四季气侯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來调节人体各脏器的需要,达到健身防病,快乐而长寿为目的的。说白了,养生就是为了多活些年,多看几眼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已。

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人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因素,四时变化,昼夜更替,地理环境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所以养生即是以养而达到防的目的。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自然界常常处于不断运动的变化当中,四时气侯是自然界的环境条件,同样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气侯的变化规律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一切生物在这些季节里会相应的发生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运行特点。说明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与气侯变化息息相关。

正常的气侯变化有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要素。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脱离不了气侯环境。随着气侯的变化,人类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夏天气温升高,人体气血趋于外表,且肌腠疏松,人的脉象也显浮大,且多汗而尿少;秋冬气温下降,人体气脉趋于里,肌腠致密,表现为脉沉而小,汗少而尿多。

作为养生,以顺四时,四时阴阳为万物生存之根本。

人体养生,就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的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而规范的四时养生法则。这一法则即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它的意义在于调整人体阴阳的虚实。

体虚有阴虚和阳虚两种。

阴虚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大便结,舌红小苔等津液不足的现象。

阳虚则表现为畏寒,肢冷,大便溏,舌淡胖等阳气亏损之象。就四时而言,阴虚则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而阳虚则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是以才有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之说。养生家认为:不要在夏季阴虚明显时才去补阴,因为此时,自然界阳气正旺,阴气不足,此时补阴很难见效。而秋冬自然界阴气正旺,养阴药物借助自然界的阴气,就很容易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调整人体的阴虚状态。而秋冬本该补阳而不补,反而补阴者用在春夏之时则同上理也。

那么秋季养生应注意什么呢?

秋季燥气当令,夏末秋初,其气燥而温,秋末冬初,其气燥而凉。时至秋令,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既有秋风送爽,也有秋风肃杀,有悲喜交叉之感也。

古有多事之秋之说,即白露节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侯寒热多变,人们极易伤风感冒,旧疾也易复发,故有此论。

秋季,人体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变化,夏长而秋收。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调摄不离养收的原则。

从秋季养生的原则来看,第一精神为要,不畏热,不怕燥,不畏寒,心不悲伤,不气不怒,燥來不烦,寒來不怨。人心与物侯相呼应,则自然心静身无灾也。第二要早睡早起。秋天里,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于收敛与闭藏,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起。早起则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天,燥性而干涩,易伤津液,又因秋主肺,而肺又不耐寒热,故燥邪最宜伤肺。秋天燥气当令,空气中湿度较小,汗液蒸发又快,常使人干裂,枯涩,口干咽燥,多咳而少痰,或痰中带血,大便干结,毛发也宜脱落。这个时侯,室内要保持有一定的湿度,人体要多补充水份,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更伤津液而对肺不利。且秋天气温变化快,衣服的增减要合理。天热不可衣骤减,天寒不可猛加衣,要徐徐加减,以适应冬象。

第三是饮食要清润。少吃辛辣,稍加酸性。秋燥易伤津,伤肺,饮食以防热燥护阴,滋阴润肺为主。香燥,油炸,煎的食品少吃,多以核桃,蜂蜜,乳品,甘蔗,梨等为主,以起到滋阴润肺的目的。

第四是加强秋季耐寒锻炼。

秋季天气变化快,气温逐渐下降,为适应变化而來的寒冷天气,就要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锻炼以人为本,体壮者可做剧烈运动,打球,爬山,游泳,蹦极等都可。年老体弱者,可适当散步,慢跑,打太极等。切记不能疲劳,头晕等现象出现,不能大汗沾身,湿衣随时换掉,出汗后不可吹风和用冷水猛洗猛喝等。

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4600.html

标签: 秋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秋季养生要注意些啥?” 的相关文章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寒冷刺激多 预防心血管疾病“6要点”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专家提醒,秋冬养生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心血管病患者自秋季起就开始增加,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冠心病患者和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尤其要多加注意。这是因为突然降临的寒...

中秋过后天渐凉 “秋冻养生”有诀窍

中秋过后天渐凉 “秋冻养生”有诀窍

过了中秋节,凉爽干燥的天气中渐渐透出些寒意,秋冻锻炼是有讲究的,头、脚不能冻。 “春捂秋冻”是人们所熟悉的养生谚语。过了中秋节,凉爽干燥的天气中渐渐透出些寒意。随着气温的降低,有的人认为“秋冻”可以增加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天气变化的日子里,特意地不加衣服,不戴帽子,不换鞋袜。其实,秋冻锻...

秋季温度湿度低 健康养生有“六宜”

秋季温度湿度低 健康养生有“六宜”

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专家强调,秋季养生,重在“六宜”。 又到一年入秋时。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老虎”虽然还在发威,但天气已经逐渐转凉,大家也应该着眼于秋季的养生安排了。 一年有四季...

日子需要润着过

《黄帝内经》曰:“燥胜则干”,中医认为燥邪干涩,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而津液之于人体犹如水之于土地,起着滋润、濡润的作用。 《黄帝内经》曰:“燥胜则干”,中医认为燥邪干涩,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而津液之于人体犹如水之于土地,起着滋润、濡润的作用。 “秋季燥邪最伤肺,尤其伤及肺的津液,使肺阴(津液)受到损...

夏末秋初防秋燥

处暑过后,秋意越来越浓,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干咳,皮肤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干燥。 处暑过后,秋意越来越浓,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干咳,皮肤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干燥。尽管气温还很高,夏天还在线,“秋老虎”尚且发威,其实,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节气的更迭,已经无声无息地进行。因此,即使气温继续居高不下,大家...

秋季养生 养肺为先

秋天又是一个干燥的季节,燥邪的特点是易伤津液,因此秋天常常感觉到口鼻或咽喉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故防治秋燥对肺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 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中午仍然很炎热,早晚凉爽,周围的环境也不再黏腻潮湿,人体也明显有了干燥的感觉,专家提醒大家,秋天到了,一定要注意养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