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炎炎夏日如何养生,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09-13)夏季养生129

炎炎夏日如何养生,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此问题记得应该是讨论过了,今天再简单的重复几句。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的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喜大悲,以免以热助热,火上浇油,心静自然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变化规律。人要养生健康长寿,就要“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自然规律。

夏季养生注意四个方面:

(一)健脾除湿;湿气是夏季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没有胃口,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经常服用健脾利湿之品,如霍香、莲子、佩兰等。

(二)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旺盛,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莲翘、荷叶、绿豆等来祛暑。

(三)补养肺肾;夏日心火旺而肺经、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五味子等,可防止出汗太多而耗伤津气。

(四)冬病夏治;夏季人体阳气盛,此时内服药物或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预防冬季易发的一些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冬季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膏药贴穴位,可预防冬季哮喘和鼻炎。

另夏季常备些药物,以消暑散寒、清热祛湿、解毒祛火等。如霍香正气水、清凉油、避温散、十滴水、无极丹、菊花等。夏季注意少吃多餐,多饮水。可以吃辛辣食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排汗,有助于降温。避免剧烈运动。温水冲澡,可用凉水冲洗手腕,喝茶喝菊花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4546.html

标签: 夏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炎炎夏日如何养生,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的相关文章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冠心病患者安全度夏六需知

高温天气中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要当心冠心病急性发作,要学会自我调养、预防为主。 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血管因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分为无症状冠心病(隐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五种类型。其中,无症状冠心病即隐性冠心病是各类冠心病...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针对夏季常见的中暑,也就是中医说的阳暑,藿香正气类制剂并不适合。 进入夏天,尤其是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整天湿热黏腻,没精打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少人分享经验:常备藿...

夏日高温影响人体各个系统 加强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夏日高温影响人体各个系统 加强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在夏日的高温下,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可引起许多疾病和症状,所以夏天应特别加强养生保健。 从气象学来说,每五日为一“候”。当平均气温每候高于22℃时才是夏季的到来。每候平均气温等于或大于30℃才算酷热期,三伏天正值酷热期,所以俗语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在我国最热的地...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

五运六气话高热 清热防暑养心茶

对于今年的热,从五运六气学说角度是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2018年为戊戌年,“中运”太徵火,属于岁火太过之年,火之太过,称为“赫曦”。 今年三伏天真的有些热。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7月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辽宁、吉林、重庆、山东、河南等地偏高2℃以上,尤其是7月中旬以来,高温“...

夏季谨防血黏度增高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若水分不能及时补充,缺水更加严重,可使血黏度增高,促使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中风、心梗、心绞痛等疾病。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若水分不能及时补充,缺水更加严重,可使血黏度增高,促使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中风、心梗、心绞痛等疾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