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七个“三”养生法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0-18)养生文化589
七个“三” 养生法,仍是今人养生的“良方”,值得借鉴。

“三”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吉数”。《史记·律书》云:“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俗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中,也可见古人对“三”的推崇。古人养生常与“三”紧密相连:

养生三戒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养生上主张“养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清楚地指出人们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

养生三去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养生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养生三去”:“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要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欲望和懒散状态。要保持思想纯洁,无奢望杂念,又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所进步。如此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方可安乐享年。

养生三有 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教人“养生三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则可强身延寿,安享天年。反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可加速早衰,使人夭折损寿。

养生三惑 北宋哲学家邵雍写过一首养生《三惑》诗。诗云:“老而不歇是一惑,安而不乐是二惑,闲而不清是三惑,三者之惑自戕贼。”这里一指不服老,还要超过身心负担地干;二指不识老,退下来后不会自寻其乐;三指不善养老,闲而心里并不清静。老年养生只有避此“三惑”,才能活得宽松、潇洒、健康、长寿。

养生三全 古人养生还强调三全是:道筋骨则形全,道即疏导之导,气血流畅,代谢旺盛,功能协调就会形体健康;剪情欲则神全,戒除过度淫欲邪念,精力饱满;靖语言则福全,不恶语伤人拨弄事非,心情舒畅,则精神健旺。

养生三慎 古代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怒”。这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不可忽视。临床上因暴食、滥用药物、怒气过甚而产生的疾病不胜枚举。

养生三患 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著有《吕氏春秋》一书,书中有专论养生的篇章,提出了“养生三患”:一患“好逸恶劳”,意思是一些人,动则车辇迎接,四体不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岂能安生?二患“恣食酒肉”,意为有些人终日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古人云:“酒是穿肠的毒药”。大醉必有大害,酒肉之徒岂能长寿?三患“奢侈腐化”,有些富贵之人,依仗手中权势,贪污腐化。此类人真精耗损,元神萎失,焉能长寿?

七个“三” 养生法,仍是今人养生的“良方”,值得借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3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古人七个“三”养生法” 的相关文章

皮肤黏膜干 试试润肺食

中医之肺不仅指西医的肺脏,还包括肌肤皮毛在内的所有与呼吸有关的器官系统。肺先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注定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首先损害的是人体的肺,所以一直有“肺不喜燥寒”的说法。 冬季,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全身皮肤干燥脱屑,鼻黏膜出血,几乎所有人都口唇干燥开裂,怎么喝水也不行。为什么冬季人体皮肤黏...

每食必忌于杂

“人子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馐,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食之不已,为人作患。”——语出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食疗》。 “人子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馐,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食之不已,为人作患。”——语出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食疗》释文:这是告诉我们赡养老人之道,虽说珍贵食物多...

道家养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老、庄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产生过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老、庄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产生过重要影响。 养生理念 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以柔为贵、弱者变强...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人越到中年,发现自己不能再好好地睡一个完整的觉了,有的人甚至会被夜尿憋醒,以前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但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    01  为什么会被尿憋醒?  一般到了40岁以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起夜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身体会有自然的分泌节律,夜间睡觉的...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