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养生 > 正文内容

燥咳试试杏仁粥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美食养生399
杏仁为止咳平喘类中药,入肺、大肠经,有润肺止咳平喘及润肠通便之功效,最擅长润肺止咳。秋燥咳嗽时,吃些杏仁粥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中医认为,燥为秋令主气,肺喜润而恶燥,故秋天多发燥咳。

杏仁为止咳平喘类中药,入肺、大肠经,有润肺止咳平喘及润肠通便之功效,最擅长润肺止咳。秋燥咳嗽时,吃些杏仁粥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杏仁粥 杏仁10克,略捣碎;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共置锅内,加水熬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之功效。

杏仁百合粥 杏仁10克,百合3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共捣碎,置锅内,加水熬煮成粥,粥将成,再加蜂蜜适量即可,早晚两次食用。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之功。

杏仁芝麻粥 杏仁10克,黑芝麻15克,大米50克。共捣碎,置锅内,加水熬煮成粥,再加蜂蜜适量即可,早晚两次食用。有止咳平喘,润肤美容之功。

杏仁桃松粥 杏仁、胡桃仁、松子仁、芝麻各10克,大米100克,冰糖50克。前四者研碎,共置锅内,加水熬煮成粥,再放入冰糖即成,早晚两次食用。有润肺除燥,止咳祛痰,温肾通便之功。

杏仁猪肺粥 杏仁10克,猪肺90克,粳米60克,葱、姜、盐、味精等调味品适量。先将猪肺洗净,切块,放入锅内出水后,再用清水漂洗净。前三者共置锅内,加水,武火烧沸后,文火熬成稀粥,调味即成。一天随量食用,可养阴润肺止咳。

四仁粥 杏仁、白果仁、胡桃仁、花生仁各10克,粳米50克,鸡蛋1个。前四味共捣碎,加粳米,置锅内,加水熬煮成粥,再打入鸡蛋,稍煮即成,早晚两次食用。有润肺止咳平喘之功。

杏仁因产地、口感、功用等分苦、甜两种,也分称北杏仁、南杏仁,二者均有润肺止咳之功,俱可食疗用(去皮尖)。但前者功用更宽泛,有小毒,作食疗时,需清水久泡以去其苦味,且用量不宜过大。而后者味香甜,无毒,可直接食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315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燥咳试试杏仁粥” 的相关文章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适合吃什么食物,是从五脏的特性和不同需求说的,不能太过机械,每种味道列举的食物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时候要灵活。 人体有病可以用不同味道的药物进行补泻治疗。《素问·脏气法时论》讲到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就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食物来进行调理。 食物...

吃花生可以去烧心吗?该怎么吃?

吃花生可以去烧心吗?该怎么吃?

人食用生花生仁后,经胃的蠕动搅拌成稀糊状,这时其油便附着在胃黏膜上,这样能防止胃黏膜炎症扩散,使体内胃酸分泌大大减少,从而达到治疗泛酸、烧心和轻度胃溃疡的目的。 研究发现,人食用生花生仁后,经胃的蠕动搅拌成稀糊状,这时其油便附着在胃黏膜上,这样能防止胃黏膜炎症扩散,使体内胃酸分泌大大减少,从...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神农本草经》中称豆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因为其外形像一把玉如意,故又被称为“如意菜”,豆卷与豆腐、酱及面筋被西方并称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豆卷与笋、菌又被古人并列为素食鲜味三...

经常喝酸奶,你知道怎么喝才最健康吗?

经常喝酸奶,你知道怎么喝才最健康吗?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群,胃肠功能好,在炎热的季节,偶尔可以喝直接从冰箱冷藏室里拿出来的酸奶,但不主张经常喝。 对于酸奶的喝法,众说纷纭。从冰箱拿出来就喝,还是过一会儿再喝?对于身体健康的人群,胃肠功能好,在炎热的季节,偶尔可以喝直接从冰箱冷藏室里拿出来的酸奶,但不主张经常喝,经常喝容易患胃病;若...

处暑节气仍长夏 推荐3款祛湿粥茶

处暑节气仍长夏 推荐3款祛湿粥茶

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炎热而夹湿,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祛湿。 虽然处暑了,但目前仍处在长夏这一阶段。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炎热而夹湿,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祛湿,以下介绍几道保健养生祛湿粥茶饮: 茯苓粥...

舌尖上的辛温调味品紫苏

舌尖上的辛温调味品紫苏

紫苏有着草本植物特有的清新气味,微苦,带一点薄荷的清凉,适合给厚重的油脂做点缀,也能为鲜味增添层次感。 紫苏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卵圆,单面或双面呈现紫色者为紫苏,叶片纯绿者为白苏,两者性味相似,常混作一谈。 紫苏古称“桂荏”,“荏”为白苏,萌发之初风姿怯弱,颇得文人墨客的喜爱。《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