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唐诗《上元夜》养生解读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0-18)养生文化607
《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七绝组诗。诗共6首,其中这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最著名。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词今译】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的人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诗词赏析】

《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七绝组诗。诗共6首,其中这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最著名。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这首古诗是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玉漏银壶”是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这四字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养生解读】

热闹的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很多民俗活动都为这个隆重的节日增添了几分喜庆与祥和,其中不少元宵节的民俗活动都有养生保健的作用,感兴趣的你不妨留意和亲身体验一下。

猜灯谜:活动颈椎 健脑益智

【民俗导读】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功效解读】很多人在元宵节都喜欢观赏花灯,感受节日浓厚的民俗氛围。一般来说,花灯都是挂得比较高,既美观又相对安全。所以很多人一趟花灯赏下来几乎都是保持仰视的姿势,对于经常伏案工作的职场一族来说,这个赏花灯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颈椎的过程,随着颈部主动的进行左右仰视运动,颈椎也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锻炼,如果配上猜灯谜,更能增加健脑益智的保健效果。

走百病:舒筋提神 健康身心

【民俗导读】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功效解读】 “走百病”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健身方法。清代名医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坐久则络脉滞,步则舒筋而体健,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走百病”都是值得推广的廉价处方。“走百病”时,上下肢应协调运动,并配合深而均匀的呼吸。场地应选择空气良好、视野开阔、安全的场所,如操场和公园。尽量避免在车流量大的马路及人行道上“走百病”。鞋要舒适合脚,柔软有弹性,以免在长时间快步走时对脚部造成伤害。

对于健康人而言,高于每分钟120步的“走百病”,对身体才有明显的锻炼效果。注意步幅不要太大,步幅太大会引起小腿和臀部肌肉酸痛,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划旱船:缓解压力 疏经通络

【民俗导读】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功效解读】该运动可非常准确的锻炼人体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并可有效地改善腰背部肌肉和覆盖肌肉之上结缔组织的生理活性,使人感觉“如释重负”。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腰背部的穴位非常多,比如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腰俞穴、肝俞穴、肾俞穴等等,几乎涵盖五脏六腑的重要穴位,而练习“划旱船”运动可直接刺这些穴位,有助于通利筋脉,进而达到舒展气机进而防治抑郁的效果。

经常参加室外的划旱船运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因此可以徒手做一些简单的“划旱船”运动,但是需要注意每次进行该运动时前5分钟速度要由慢到快,这样可保证腰背部充分活动而不会受伤。每次划行的力度要安排为小、中、大、小的顺序为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31.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唐诗《上元夜》养生解读” 的相关文章

学习养生保健谚语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走,不是吃完饭离开餐桌马上就走,一般来讲,饭后半个小时左右,出去到户外走一走,每次运动时间也不要过长,三四十分钟,走的时候慢走,不要光走,甩一下胳膊会更好。 “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人越到中年,发现自己不能再好好地睡一个完整的觉了,有的人甚至会被夜尿憋醒,以前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但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    01  为什么会被尿憋醒?  一般到了40岁以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起夜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身体会有自然的分泌节律,夜间睡觉的...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

【传统养生】养生先静心

【传统养生】养生先静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的一首诗偈。这首诗偈含有养生哲理。人生在世,恰似四季更替一样,有风花雪月,有酸甜苦辣,有悲欢离合,有生老病死。倘若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包括荣辱得失、生死离别在内的一切事,更不把闲事挂在心上,善于静心...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