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谨防阴暑伤人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456
中暑是夏令季节常见病,中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因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长时间处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而引发。

中暑是夏令季节常见病,中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因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长时间处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而引发。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

“阴暑”发病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大量喝冷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明代大医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换而言之,“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因湿邪黏滞,故“阴暑”病程比较长,不像“阳暑”那样发病急骤且病势重。现代医学认为,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阴暑”病症。

预防“阴暑”要注意不能过于贪凉,不要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节制生冷饮食,忌大汗之后冷水淋浴。一旦患阴暑,治疗宜用辛温解表之法,可选用中成药六一散、藿香正气丸(水)内服。或用中药香薷、桔梗、杏仁、陈皮、藿香、淡豆豉,水煎温服,每日两次。或选用香薷、厚朴、扁豆花、苏叶、佩兰、陈皮、茯苓,水煎温服,每日两次。头重如裹者,可加羌活、蔓荆子;寒邪犯胃,致胃气当降不降,症见腹部胀满、纳食不香者,加草豆蔻、法半夏、神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505.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谨防阴暑伤人” 的相关文章

夏季闷热莫贪凉 警惕空调不当患面瘫

夏季闷热莫贪凉 警惕空调不当患面瘫

夏天到了,在一个个闷热的夜晚,在吹着空调享受的同时,殊不知,一时的痛快可能让“面瘫”悄悄找上门。 夏天到了,在一个个闷热的夜晚,在吹着空调享受的同时,殊不知,一时的痛快可能让“面瘫”悄悄找上门,李燕主任提醒,天热勿贪凉,警惕吹空调不当患上面瘫。 李燕介绍,中医认为,面瘫根本原因是风寒之邪入侵...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

夏季祛湿正当时

夏季祛湿正当时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暑季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

夏天出汗属正常,异常汗多需警惕

汗腺是人体自带的“空调”,到了夏天出汗少的话,感冒、皮肤病、失眠就会找上门,但汗也是人体的晴雨表,有些异常出汗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 天一热就爱出汗,尤其是胖人,一动一身汗,让人浑身难受。其实,汗腺是人体自带的“空调”,到了夏天出汗少的话,感冒、皮肤病、失眠就会找上门,心脏病发病率更是成倍涨...

立夏后养生 记住“三增三减”

立夏前后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脏器的调养,为盛夏后身心渐入佳境奠定坚实基础。 立夏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序幕。气温渐升,日光渐燥,身体各脏器也随之发生不小的变化。作为暮春与盛夏的过渡期,立夏前后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脏器的调养,为盛夏后身心渐入佳境奠定坚实基础。 1、养心神,增静减怒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

度苦夏要注意补铁

苦夏难熬,尤其是三伏天,常令人叫苦不迭,苦不堪言。面对高温酷暑,在补充矿物质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作为盐的成分的钠,其次考虑到钾钠平衡而补充钾,但往往会忽视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铁。 苦夏难熬,尤其是三伏天,常令人叫苦不迭,苦不堪言。面对高温酷暑,在补充矿物质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作为盐的成分的...